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师,你把课题写错了。
(故作惊讶状)我把题目写错了?
(回头再看题目)哦,原来老师少写了一个“吗”字。
谢谢你帮老师指出错误。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写错的题目吧。
你们同意这说法吗?
不同意。
我也不同意。
现在,一起来读读这个写错的题目。
(学生齐读)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
悲观的、失望的。
请你用声音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展现出来。
(该生读完,掌声起。
)
从刚才的掌声中,说明你读的非常好。
同学们,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谁的观点?
是国民党反动派的。
国民党反动派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二两个段落,找出敌方的依据。
(学生速读课文)
(一分钟后,全体学生读完。
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只相信“国联”,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你回答地很全面。
乍一看,的确如此,最后,不信自己的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了,改为一味的求神拜佛,这样看来,是失掉了自信力啊。
同学们,你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了没有,文中的“我们”是指谁?
有发现的请举手。
这里的“我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
你理解为“国民党反动派”,很好。
那么文中的“有人”又是指谁呢?
是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
你请坐。
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接下来,老师再为同学们链接几则材料,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PPT显示: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段文字中的“我们”和“有人”就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社会名流”。
从这段文字中,能看出反动政府怎样的嘴脸?
(生讨论、交流)
洋洋自得、炫耀。
抓“国联”这一救命稻草的仰人鼻息的丑态。
悲观、失望的情态。
哪位同学能读出这丑陋的嘴脸?
(一生读)
他读错了一个字音。
把“慨”读成了“gà
i”。
你听得很仔细。
同学们,这一段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读?
讽刺的、嘲讽的。
戏谑的。
谁能把这种嘲讽的味道读出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更多的是听出了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讽刺的意味有那么一点。
接下来,听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一遍,看看能否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嘲讽味。
(师夸张的范读,尽量读出嘲讽之味)
读完,全场掌声起。
谢谢大家的掌声鼓励。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这里说“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这里的“总”字去掉行不行呢?
(生自由讨论)
不行,这个“总”字表现了反动政府的骄傲和夜郎自大的情态,感觉自己的国家很富有。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啊?
“九一八事变”三周年的时候。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东北三省,这个时候,国民党反动政府居然还炫耀自己的地大物博。
真是可悲啊!
哪位同学能用声音来展现一下这种夜郎自大的情态,就读这一句。
(一女生读)
再把那种洋洋自得的、炫耀的感觉加强一些。
(该女生再读)
有一点味道了,还可以再加重那种炫耀的感觉。
(之后,老师就这一句做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
同学们,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人还能洋洋自得吗?
不能。
因为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我东北三省。
还有别的发现吗?
文中的“只”用的也很好。
“只”是只有、仅仅有的意思,从这个“只”字,又看出了反动政府怎样的嘴脸?
从这个“只”字可以看出国民党反动派把希望寄托在“国联”,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
哪位同学能把反动政府抓救命稻草的这种情态读出来?
还有一个词也值得品味?
“一味”。
请说说你的理解。
“一味”体现了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身陷求神拜佛之中,不愿自拔,不愿清醒,一副顽固不化的嘴脸。
你的理解很正确。
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炫耀的、嘲讽的味道。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
这是敌方的论据,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错误的观点,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
(学生跳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
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据来批驳敌方的观点的。
阐述一下你的理由,先生反驳的是什么样的论据?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这是论据吗?
不不不,是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和自信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什么叫“自信”?
就是相信自己。
那么,反动政府相信自己了吗?
没有。
是啊,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那怎么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而且,当时“地”还有吗?
没有了。
那“物”呢?
也被日本帝国主义掠走了。
再看“国联”,“国联”当时帮不帮我们中国?
不帮。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24页的课后注释2中可以看出来。
你看书很仔细。
信“国联”有没有用啊?
没有用的。
信“地”信“物”信“国联”,都不是信自己啊,那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
他们失掉的是什么?
是“他信力”。
“他信力”?
“他信力”是作者用仿拟的手法新造出来的一个词。
你怎么知道是仿拟的手法呢?
因为“他信力”是根据“自信力”这个词改造的。
“自信力”和“他信力”有什么不同?
一个“自“,一个”他”。
作者仿拟这个词有什么作用?
用“他信力”来说明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味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国联”上,来讽刺国民党反动派。
你能把这种讽刺的味道读出来吗?
(该生读)
你读的充满了辛辣味。
作者还从哪个方面批驳了敌方的观点呢?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信力”和“自欺力”,只有一字之差,这也是仿拟的修辞,表达的也是对敌方的辛辣的讽刺。
现在,请一个同学把这种辛辣味道读出来?
要读的再辛辣些。
(该生再读)
同学们,从以上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根本和“自信力”无关。
那怎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
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是的,不仅我们会问,鲁迅先生也是这样问。
(师在板书的题目上加上一个“吗”字。
现在,我们再来看题目,这是什么句式?
反问句。
反问句的特点是什么?
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对你的回答,老师要做补充。
肯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同学看我们的课题是什么样的反问句?
肯定的反问句。
表达的意思呢?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读这个题目的时候,应该用怎样的语调?
愤慨的,激愤的。
谁来读?
(一女生读,读出了愤慨的味道。
是的,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这一观点在文章中哪个段落得以体现?
第六自然段。
先生是怎样提出的?
“然而”。
“然而”是个什么词?
转折连词。
转折连词,作者着力强调的往往是转折后的内容,就像“虽然”“但是”一样。
”鲁迅先生强调的是什么呢?
“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这”字怎么理解?
“这”代指的是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下。
黑暗统治下的反动政府,当时有什么样的论调?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作惊讶状)啊!
国民党反动派说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吗?
不不不,他们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对,这才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论调,也就是在这种悲观论调的笼罩下,鲁迅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观点,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自豪的、骄傲的,充满自信的。
作者是怎样证明这一观点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看第七段。
(学生齐读该段)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和激情,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们有这样的一些人。
那“这些人”又指哪些人呢?
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去了解一下呢?
有。
现在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例子,我们一起看屏幕。
例句:
我们有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埋头苦干的人。
请同学们利用这样的句式,结合自己的预习,写出这样的几种人。
(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之后交流)
生1:
我们有像包拯一样贴面无私而为民请命的人。
生2:
我们有像谭嗣同一样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为民请命的人。
谭嗣同是为民请命的人吗?
不是,是舍身求法的人。
生3:
我们有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而拼命硬干的人。
你们说的都很好,还有很多的手在像老师示意,不过这时候,突然有一种声音出现了:
(老师模仿国民党反动派的声调)“你们说的简直是一派胡言,什么埋头苦干的人,什么拼命硬干的人,什么舍身求法的人,什么为民请命的人,都是古人。
你们现在有这样的人吗?
现在的中国人,可是失去了自信力了啊”。
面对这种指责,我们应该如何来反驳?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八段(点一名女生读第八段文字)
这是鲁迅先生的声音,也是你的理解,请坐。
(此时,学生中有人小声地说“不是”。
你说这不是先生的声音,你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是谁的声音呢?
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
(惊讶地)啊!
这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声音?
国民党反动派会说这一类的人现在也何尝少呢?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她刚才读的语调像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语调。
那请你读出鲁迅先生的语调来吧。
(该男生铿锵有力的读,读完,全场掌声起)
这才是鲁迅先生的声音,也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声音,“这一类的人们”到底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再看一则背景材料。
PPT显示
我认为“这一类的人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物。
对他的看法,有没有要补充的?
“这一类的人”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不止的人。
应该是指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中国共产党。
结合三位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这一类的人”是指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奋斗不止的人,是尚处于地下状态的革命势力。
那么,“这一类的人”多吗?
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