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4051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

《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docx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 目 申 报 表

项目名称:

城市共享单车使用特征及出行方式替代研究

学校名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生姓名

学号

专 业

性别

入学年份

曾歆媛

20155451

物流管理

2015年9月

伊旭

20155479

物流管理

2015年9月

何德明

20155458

物流管理

2015年9月

周京菁

20155482

物流管理

2015年9月

何俊祺

20155459

物流管理

2015年9月

指导教师

薛行健

职称

副教授

项目所属一级学科

管理学

项目科类

(理科/文科)

理科

学生曾经参与科研的情况

指导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情况

[1]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

15YBA406,2016.1-2018.12,主持

[2]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损失车头时距与几何构型对城市快速路匝道合流区瓶颈效应的影响机理,项目批准号:

51408616,2015.1-2017.12,主持

[3]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的快速路匝

道合流区构型优化与仿真研究,项目批准号:

14B186,2015.1-2017.12,主持

1

[4]2014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长株潭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研究,项目批准号:

2014BZZ281,2015.1-2017.12,主持

[5]2013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快速路匝道合流区通行能力瓶颈特征与构型优化研究。

项目批准号:

2013SK3152,2014.1-2016.12,主持

[6]201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背景下长沙市常规公交线网优化与调整研究。

(指导老师)

[7]2013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物流”专业群培养目标界定与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主持)

[8]2012年中南大学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城市快速路匝道衔接区交通流特征研究

(2012-2014)(主持)

[9]2011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基金一般项目“城市快速路匝道衔接区车道宽度设置研究”,项目批准号:

(QJ2011035B),(2012-2013),主持

[10]城市立交桥匝道合流区拥阻防治构型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桥梁工程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NO.12KA07),2012-2013,主持

[11]基于出行效益量化比较的城市物流路权保障研究。

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计划

(N0.2012CSLKT163),2012-2013,主持

[12]基于“四维”原则的“大物流”专业群培养方案的界定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教改教研课题(No.JZW2012125),2012-2013,与本项目无关,(主持)

[13]2011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No.11C0253)“城市快速路匝道衔接区车道宽度设置研究”(2011-2012)(主持)。

[14]湖南省益阳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10JZ24)“城市快速路匝道衔接区的设置条件及技术标准”(2010-2011)(主持)。

[15]主持十余项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项目。

[16]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No.09C213)“洞庭湖地区物流需求量预测研究”(排名第三)。

[17]城市客运交通方式间的资源配置优化技术.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计划)(编号:

2008AA11Z201).2008-2010(参与)

[18]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编号:

2008-k5-8)“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快速集散路网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2008-2011);(参与)

4

[19]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咨询项目“优化中心城内快速路使用功能的技术措施”,2009-2010。

(参与)

[20]长沙市龙骧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长沙汽车南站综合枢纽交通总体规划方案”,2011。

(参与)

[21]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规划项目“洋湖垸片区规划交通专题”,2008-2009。

(参与)

[22]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规划项目“滨江新城片区规划交通专题”,2009-2010。

(参与)

[23]长沙市中心区道路交通整治方案设计.长沙市规划管理局,2008-2009.(参与)

[24]芜湖世行贷款项目可研阶段——交通模型设计与预测.芜湖市建设局,2009(参与)

项目研究和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共享单车系统。

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掌握共享单车系统的使用特征,探讨如何促进交通出行方式向共享单车及公共交通系统这类绿色出行方式转移,发掘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解决问题、发展共享单车的策略;此中的关键是建立一个考虑接驳公共交通系统与自行车基础设施的影响的共享单车出行方式转移替代模型,将其中的一些使用特征的表征性指标进行量化并寻找出阈值;主要细分目标包括:

探寻非共享单车使用者的交通出行特征和顾虑,寻找其转移交通出行方式的倾向和阈值;讨论年轻人与中年人在共享单车使用率上差异较大的内在机理,分析社会评价、使用习惯、主流程度等因素对保持骑行者使用率的影响程度;将接驳公共交通的功能与更完善自行车道网络条件下的出行时间(速度)纳入交通方式替代的研究中,重新讨论各种交通方式及其组合在不同环境下的竞争力及其

“生态位”;为8个大类和35个小类的城市建设用地的共享单车系统及其基础交通设施的配建机理进行分析和配建指标量化。

整个课题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如何促进交通出行方式的转移,从而更大更好的发挥共享单车在城市交通出行体系中的作用,研究大致分为共享单车个体出行特征和共享单车在不同交通出行方式中的转移替代能力研究研究两个递进研究部分,进而根据其具体内容又可进一步细分为4个研究点:

(1)非共享单车使用者出行需求解析

目前的共享单车使用特征研究重点放在了已经使用者上,对他们的使用特征进行解析,这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对非共享单车使用者的研究还很少,其实这方面也十分必要,因为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实际上是促使这部分不使用的人如何习惯使用它,从而将其社会成本较高的日常出行方式(如私家车)转移到共享单车及公共交通系统这类绿色出行方式上来,对于非共享单车使用者出行需求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其现有的日常出行方式的使用特征,二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对共享单车的态度和想法,两相对比,从而找出其中的差异和症结。

这其中的重点难点主要有两处:

一是问卷调查的题目设计。

由于已使用者对共享单车比较了解,其使用特征相对较为简单明确,调查研究的结果一般也比较清晰;而非使用者却由于对共享单车不了解、有顾虑,甚至存在误解,在调查中存在诸多不熟悉情况、故意隐瞒真实想法、随意回答问题等不利因素,而使得调查更为复杂,精度更低,部分结果存在误导等情况,需要在问卷设计的题目设计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来规避这些问题,在迷雾中发现事实的真相;二是如何对公众在现有出行方式和共享单车之间的选择性倾向进行量化,寻找出一个选择阈值及其计算方式,从而为后续研究和数学建模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数值化参考,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2)共享单车的交通出行方式替代转移能力研究

目前在关于共享单车替代其他交通方式出行的研究,特别是在替代私家车出行的需求上采取的是直接对比这种较为简单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也较为悲观;而事实上,共享单车这种短距离的出行方式显然并不是目前城市急剧拓展背景下的长距离通勤通学的主要交通方式,而更多的可能是作为整个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一环,用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将其作为单独系统的作用有局限;另一方面,对于共享单车的使用,特别是在出行群体最关注的“出行时间”上,其实不仅仅与出行交通方式有关,还与包括自行车道网络密度和无障碍设施的连续性配建等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这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就是将接驳公共交通系统与自行车基础设施的影响纳入到共享单车对交通出行方式替代转移能力的研究中来,构建一个基于两个参数的转移替代模型,并绘制转移三维曲线图作为实际应用的常用参考标准,这两个参数分别考虑接驳对象(地铁、公交、BRT及其线路数量和发车频率)、自行车基础设施条件

(网络密度、通道宽度、无障碍设施比率),从而正确、完整的评估共享单车作为一种独立的出行方式和作为其他出行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城市交通出行体系内的竞

8

争力及其“生态位”,又是如何影响其他合作出行方式的竞争力和“生态位”的。

这一研究的重点难点有三处:

一是要分析不同自行车道和无障碍设施条件下的共享单车替代转移效果,需要寻找到足够多的典型性区域来进行研究,这从基础数据采集角度来说难度颇大,而且实际条件下的数据采集未必能覆盖全部的数据段,部分数据段可能需要采用微观仿真的方式来弥补;二是将接驳功能纳入共享单车的替代转移能力评价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其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中缺乏直观性,精度上也更难把握,需要在问卷的调查题目设计和数据挖掘上下更多的功夫;三是这两个参数实际也是一个综合表征值,其值得获得也需要分别建立数学模型来进行计算,不过好处是在这些细分领域内已有一些较为成熟的模型供参考使用。

(3)用地类型与共享单车配建的相关性量化研究

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所带来的交通需求量是共享单车存在的基础,但不同用地类型的开发功能(如商业、办公、住宅等)、开发密度、层次定位等都不同,所蕴含的共享单车需求也就不同。

《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8个大类和35个小类,如何将这些用地类型的交通特征,交通需求的吸引与发生率,用地的使用群体阶层及其交通方式的选择,以及用地的开发强度结合起来,从其对共享单车使用的影响机理入手,建立一套能表征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并基于上一个研究点建立的转移替代模型,量化不同用地特征下的共享单车需求量和配建标准,构建一套完整的共享单车设施配建指标标准,可以为政府在进行土地开发出让和后续建设的配套要求中提供参考,甚至可以将这一套指标标准纳入建设用地开发导则,如此将极大的促进共享单车这一交通出行方式的发展。

这一研究内容的重点难点主要有两处:

一是如何确定用地开发层次与交通方式的选择之间的量化关系,尽管有许多关于机动车交通方式选择的理论和模型可以借鉴,但即使是在较为成熟的机动车范畴里,交通方式的选择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相对“交通预测四阶段法”的其他三个阶段的量化精度更低;二是针对如此多的土地类型,在关于配建标准的量化模型中如何确定不同影响因素的权重。

(4)共享单车使用者年龄动态增长条件下的使用率变化研究

目前的研究还没有人关注共享单车使用者在年龄动态增长条件下的使用率变化情况,而都是分析现有的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比对情况,即现有的研究是对在不同年龄的人的比对,而非真正的一个人在不同年龄的选择。

这种研究无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即共享单车的“青年”现象到底是因为其作为一种新潮或廉价的交通方式而比较“适

合”年轻人,还是会成为一个人固有的生活和交通方式而不会随年龄有太大的变化,即使有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这需要分析社会环境、使用习惯、主流程度等一系列因素对保持骑行者使用率的影响程度,甚至也包括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共享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形式所带来的变化。

研究这个问题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意味着需要持续跟踪一些个体案例很长的时间,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样本的数量无法做到很大,样本的丢失率也会是比较高的,因此对这个研究点,很难在这个课题的时间范围内得到满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