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42364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

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

”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

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

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

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

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

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

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

“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

(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

3.指名学生读。

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

男女生分读。

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

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

(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仁”、“礼”、“乐”的意思(正字)。

“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

没有仁心、仁德(真诚、敬意,道德自觉,等等),礼乐的作用就不能发挥。

“而”,如果。

“如……何”,“对……怎么办”。

《说文》:

“禮(礼),履也。

”《说文》:

“儀(仪),度也。

”(用以实践的行为准则。

)礼、仪原本都有“法度”、“准则”的含义,后来在运用中才逐渐偏重于形式。

先要有仁德,才能推行礼、乐。

(板书:

仁--礼---乐)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

请同学们看到第11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

(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老师指导:

这一则论述了“仁”对待礼乐的。

“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

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人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

若没有仁德的指引和规范,所谓的礼乐活动,也只是单纯的器物或动作而已,空有其表,不具备礼乐的精神实质。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

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

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残暴的商纣王》,思考:

(1)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仁义之君吗?

(2)商纣王的残暴表现在哪里?

(3)昏庸残暴的统治最后是怎样的结果?

2.讨论:

有人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商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总结: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

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

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

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

比如以仁爱治理国家闻名的君王有汉代的文王、三国时的刘备、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

他们施行的仁爱不仅使自身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乐”起和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礼”起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

和同使人互相亲近,区别使人互相敬重;

“乐”强调得过分,会使人们过于随便而不懂敬重;

“礼”强调得过分,就造成人与人分离疏远而不相亲近。

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而仪表庄重,就是礼、乐的功用。

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端正百姓,民众就能治理好。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2课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

3.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

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2课的学习:

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

,老师教授我们文化和科学知识。

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要走出家庭,来到社会,从事自己的工作。

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国家被视为君主的私产。

俗话说: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旧时候读书、习武的人,“精忠报国”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是报效“皇帝一个人”。

“君”就是“皇帝”,“臣”就是所有的国民。

这就是所谓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

王土之宾,莫非王臣。

”在现在社会有“老板”和“员工”之分,这两者的人际关系,好像是“君臣”。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礼”的见解。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

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定公问①:

“君使臣②,臣事君,如之何③?

”孔子对曰④:

“君使臣以礼⑤,臣事君以忠。

【注释】①定公:

鲁国的君主,姓姬,名宗,名宋?

襄公之子,哀公之父。

“定”是其谥号。

②使:

使用。

③如之何:

即“如何之”,该怎么办?

④对曰:

答道。

⑤以:

介词,用,按照。

(3)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鲁定公问孔子:

“君主如何使用臣子,臣子如何为君主做事呢?

”孔子回答说:

“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耿耿地为君主做事。

鲁定公治国时,朝政混乱,所以向孔子问政。

孔子认为,作为君主,不怕下属不忠,怕的是自己不能礼贤下士,只要以礼相待,大多数人都能忠于职守。

作为臣子,不怕君主无礼,怕的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只要能精忠报国,总有用武之地。

孔子重视人和,也重视政和,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自读故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思考:

(1)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2)魏征给唐太宗怎样的建议?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只听自己说,只相信自己,就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是自负;

只听别人说,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

所以要在听别人说与听自己说之间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也就是做到“兼听”,否则过犹不及。

在现代民主社会,君主制度已经终结,所谓君臣之分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转化为国家与公民关系,或老板与雇员关系的思考。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那么公民就没有义务效忠这个国家。

我们效忠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价值认同,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宪政爱国主义。

而在老板雇员关系中,老板把雇员当个人来尊重,雇员则尽力做好老板的事情。

在这里,义务关系都是相互的和有条件的,而不是单边的和无条件的。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3课

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

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

1.背诵第12课,说说第12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3课的学习:

先生说:

“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

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

---钱穆《论语新解》。

富兰克林云:

“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

”狂者李敖云:

“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令它自由。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里:

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

(2)处(chǔ):

居住,停留。

(3)焉:

怎么,哪能。

知:

同“智”。

“仁”有三个层次的意思:

一是一种德性之称,仁义礼智信并称是也;

一是指人之为人的定义性概念,可以理解为德性之全称,这是孔子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和对于人的全新理解之所在;

再就是对于人的德行评判,所谓仁者、贤者、圣者是也。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请同学们看到第13页,把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