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
2、”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
3、。(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仁”、“礼”、“乐”的意思(正字)。“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没有仁心、仁德(真诚、敬意,道德自觉,等等),礼乐的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如果。“如何”,“对怎么办”。说文:“禮(礼),履也。”说文:“儀(仪),度也。”(用以实践的行为准则。)礼、仪原本都有“法度”、“准则”的含义,后来在运用中才逐渐偏重于形式。先要有仁德,才能推行礼、乐。(板书:仁-礼-乐)”(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1.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1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
4、的乐趣)老师指导:这一则论述了“仁”对待礼乐的。“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人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若没有仁德的指引和规范,所谓的礼乐活动,也只是单纯的器物或动作而已,空有其表,不具备礼乐的精神实质。(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残暴的商纣王,思考:(1)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仁义之君吗
5、?(2)商纣王的残暴表现在哪里?(3)昏庸残暴的统治最后是怎样的结果?2.讨论:有人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商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总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比如以仁爱治理国家闻名的君王
6、有汉代的文王、三国时的刘备、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他们施行的仁爱不仅使自身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三、学习小结。“乐”起和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礼”起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和同使人互相亲近,区别使人互相敬重;“乐”强调得过分,会使人们过于随便而不懂敬重;“礼”强调得过分,就造成人与人分离疏远而不相亲近。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而仪表庄重,就是礼、乐的功用。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端正百姓,民众就能治理好。四、布置作业。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第12课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
7、本的文言词。3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2课的学习: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老师教授我们文化和科学知识。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要走出家庭,来到社会,从事自己的工作。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国家被视为君主的私产。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旧时候读书、习武的人,“精忠报国”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是
8、报效“皇帝一个人”。“君”就是“皇帝”,“臣”就是所有的国民。这就是所谓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王土之宾,莫非王臣。”在现在社会有“老板”和“员工”之分,这两者的人际关系,好像是“君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礼”的见解。(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 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注释】定公:鲁国的君主,姓姬, 名宗,名宋?襄公之子,哀公之父。“定”是其谥号。使:使
9、用。如之何:即“如何之”,该怎么办?对曰:答 道。以:介词,用,按照。(3)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如何使用臣子,臣子如何为君主做事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耿耿地为君主做事。鲁定公治国时,朝政混乱,所以向孔子问政。孔子认为,作为君主,不怕下属不忠,怕的是自己不能礼贤下士,只要以礼相待,大多数人都能忠于职守。作为臣子,不怕君主无礼,怕的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只要能精忠报国,总有用武之地。孔子重视人和,也重视政和,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自读故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思考:(1)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10、2)魏征给唐太宗怎样的建议?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只听自己说,只相信自己,就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是自负;只听别人说,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所以要在听别人说与听自己说之间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也就是做到“兼听”,否则过犹不及。 在现代民主社会,君主制度已经终结,所谓君臣之分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转化为国家与公民关系,或老板与雇员关系的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那么公民就没有义务效忠这个国家。我们效忠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价值认同,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宪政爱国主义。而在老板雇员关系中,老板把雇员当个人来尊重,雇员则尽力做好老板的事情。在这里,义务关系都是相互的和有条件的,而不
11、是单边的和无条件的。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第13课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的精神。1背诵第12课,说说第12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3课的学习: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钱穆论语新解。富兰克林云:“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狂者李敖云:“这里是我的国家,我要令它自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里:居住或相处的意思,作动词用。(2)处(ch):居住,停留。(3)焉:怎么,哪能。知:同“智”。“仁”有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一种德性之称,仁义礼智信并称是也;一是指人之为人的定义性概念,可以理解为德性之全称,这是孔子提出的创新性概念和对于人的全新理解之所在;再就是对于人的德行评判,所谓仁者、贤者、圣者是也。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3页,把古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