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03972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8讲从计划经济到市抄济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Word文件下载.docx

2~14分

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内容

①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__解放思想__、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__经济建设__为中心。

③影响: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①经济体制:

实行以__家庭承包经营__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行政体制: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撤销生产大队,建立__村民委员会__。

图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改革

①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体制:

以__按劳分配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过程

①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__南方谈话__”,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__。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中共__十五大__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①经济增长:

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

从总体上已达到了__小康水平__。

图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20世纪80年代,我国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首先解决的问题是( B )

A.实现统一经营,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B.克服平均主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D.变革土地所有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解析 我国农村改革面临的问题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的集体经营,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农业发展,A项不是解决当时的问题的措施,排除;

B项解决的是改革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故B项正确;

C项是农村改革内容,但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排除;

我国农村改革只是改革土地的经营方式,仍保持土地公有制,没有“变革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进行了局部的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

2.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例题】 1984年10月,中国国家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

“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努力完成国家计划。

”此规定( B )

A.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B.有利于活跃国内市场

C.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D.促使企业生产商品化

解析 题目时间信息是“1984年”,处于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打破原有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

“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能源的可能和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和销售”,这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并且有利于活跃市场,故C项错误,B项正确;

当时仍然以计划经济为主,1992年才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1.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

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材料表明( B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解析 通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符合国情,故A项错误;

“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争议,故B项正确;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

“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是进步而非“反复”,故D项错误。

2.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

这说明( C )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解析 材料的时间为1985年,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崩溃,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B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故C项正确,D项错误。

考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设立:

1980年起,我国先后将__深圳__、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

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__市场调节__为主。

(3)意义: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指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和特殊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2.开辟沿海港口城市:

__1984__年,国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

(1)开放:

__长江三角洲__、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结果: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5.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地位:

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影响:

浦东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6.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全方位、__多层次__、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3)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邓小平曾说:

“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下列直接得益于该讲话精神的举措是( A )

A.闽、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B.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C.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的政策只有特区才能实现,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的改革问题,故B项错误;

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形式,但出现较晚,比特区的时间晚,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形式及发展阶段

1.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

2.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形式。

3.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

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

(2)第二阶段:

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3)第三阶段:

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WTO,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

【例题】 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同。

这反映出( C )

A.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

B.中国完全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外交孤立

C.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D.中国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

解析 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故A项错误;

1978年中国依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并没有完全打破,故B项错误;

根据题意,可知中国政府在1978年底快速引进外资以发展经济,体现政府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故C项正确;

材料中仅体现政府快速引进外资,未体现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故D项错误。

1.1983年,中央领导人前往深圳考察,在看到当地领导都穿着旧式干部服时说:

“你们为什么不敢穿西装……外商进来,看你们现在穿的样子,不知道投资保不保险。

”这反映出( D )

A.对外开放旨在改革服饰

B.中央政策在地方难执行

C.当时的干部固守传统节约作风

D.地方行动与中央精神存在差异

解析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故A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了地方未能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而不是中央的政策本身的问题,故B项错误;

当地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