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3798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与药效学Word格式.docx

即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MIC:

(minim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

最低抑菌浓度,即为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的抗菌药物浓度。

  4)MIC90:

能抑制90%以上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浓度。

  5)AUC:

24h内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即24hAUC或AUC0-24,或AUC24。

  6)AUC/MIC:

即24hAUC和MIC的比值。

  7)Peak或Cmax:

血药峰浓度,给药后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

  8)Peak/MIC(Cmax/MIC):

抗菌药物峰浓度和MIC的比值。

  9)PAE(postantibioticeffect):

抗生素后效应,即在去除抗菌药物后,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时间。

  10)subMICeffect:

亚抑菌浓度作用,即在抗菌药物浓度小于MIC时,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图1:

PK/PD参数

  二、根据PK/PD的抗菌药物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原理,抗菌药物分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其抗菌药物的作用决定于药物的峰浓度(peakconcentration),其峰浓度和MIC比值越大,其抗菌作用越强,AUC/MIC和Peak/MIC是其主要的观察指标,其代表品种有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抗菌作用主要依赖于血清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超过MIC时间越长,即T>MIC越大,抗菌作用越好,并不要求有很高的血清浓度。

其代表类型是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和克林霉素。

如表1。

  表1: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时间依赖的抗菌药物

浓度依赖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beta-lactams)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

克林霉素(clindamycin)

甲硝唑(metronidazole)

糖肽类(glycopeptides)

酮内酯类(ketolides)

噁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s)

 

甘氨酰环素(glycylcycines)

  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动学

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单一剂量口服的药动学参数如表2。

  1.吸收

  所有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大约在吉米沙星的70%和左氧氟沙星的99%之间。

口服吸收迅速,在1~2h达到峰浓度。

与食物一起摄入能使喹诺酮类的吸收延迟,但不影响新氟喹诺酮类的生物利用度和AUC值,因此并不要求要空腹服用。

  2.分布

  新氟喹诺酮类的分布容积较大,在1.1~3.5L/kg之间,蛋白结合率在20~60%。

新氟喹诺酮类能很好地穿透肺泡巨噬细胞,支气管粘膜、上皮衬液和唾液。

组织和体液浓度常超过血清浓度。

  3.消除

  所有新氟喹诺酮类的半减期都超过环丙沙星,在6.9h~12.1h,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主要在肾脏排泄,在尿中排出原型的75%以上。

而吉米沙星和莫西沙星通过非肾主要为肝的途径排泄,在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下,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需调整剂量,在肝功能损伤情况下则不需调整剂量;

而吉米沙星只有在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情况下需调整剂量(肌酐清除率<29ml/min)。

  大量的资料显示新氟喹诺酮类的生物利用度和药动学参数在老年人不受影响。

左氧氟沙星在HIV病人其代谢和正常人是相似的。

  表2单一口服剂量的药动学参数

药物

剂量

生物利用度(%)

Cmax

(μg/ml)

AUC

(mg/h/L)

Tmax

(h)

T1/2

PB

(%)

环丙沙星

500mg

70

2.30

10.1

1.2

3.5

30

750mg

3.00

14.0

加替沙星

400mg

96

3.86

33.8

1.5

8.0

20

吉米沙星

320mg

1.19

7.3

60

640mg

2.29

15.9

左氧氟沙星

99

5.08

48.0

1.7

6.9

31

7.13

82.0

莫西沙星

200mg

86

1.16

15.47

10

48

3.34

Tmax为达峰时间,PB为蛋白结合率

  四、氟喹诺酮类的药效学

  氟喹诺酮类的杀菌效果通过浓度依赖的方式和持续的抗生素后效应来体现。

在动物体内和人的研究显示药效学24hAUC/MIC参数和细菌清除率的相关性最好。

Cmax/MIC与细菌清除率和预防耐药性的产生也呈正相关。

临床数据显示Cmax/MIC比在10:

1以上和AUC24/MIC在100~125在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中能达到最大的细菌清除率和预防耐药。

  但在肺炎链球菌引起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动物模型和临床数据表明,游离药物的AUC24/MIC≥25是细菌清除的界限。

表3显示的是氟喹诺酮类单剂口服对肺炎链球菌的药效学参数,用的是游离的药物浓度AUC24和Cmax,不包括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浓度,因为抗菌药物是通过游离的药物起作用。

  所有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加替沙星、吉米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的游离AUC24/MIC均>25(35~133);

但环丙沙星(500mgBID)的游离AUC24/MIC仅为7(表3)。

所有氟喹诺酮类中,包括环丙沙星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游离AUC24/MIC均≥500(500~1600)(表4),对莫他卡拉菌的游离AUC24/MIC≥250(250~800)(表5)。

所有新氟喹诺酮类对肺炎链球菌的游离Cmax/MIC≥3.6(3.6~16.7),但环丙沙星(500mgBID)的游离Cmax/MIC仅为0.8;

所有氟喹诺酮类,包括环丙沙星对流感嗜血杆菌的游离Cmax/MIC均≥57(57~207),对莫他卡拉菌的游离Cmax/MIC≥28(28~103)。

  以上资料显示新氟喹诺酮类和环丙沙星对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有很高的AUC24/MIC(≥250)和Cmax/MIC(≥28),表明这些药物对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引起的社区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的细菌清除作用。

但环丙沙星和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相比,其对肺炎链球菌的作用达不到细菌清除的要求。

  表3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肺炎链球菌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

(%)

AUC24

MIC90

/MIC

500mgbid

1.6

14

2

7

0.8

750mgbid

2.1

1.1

400mgQD

3.1

24

0.5

6.2

320mgQD

4

0.03

133

16.7

500mgQD

3.6

35

1

50

15

0.25

6.8

  表4.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流感嗜血杆菌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

MIC90(μg/ml

AUC24/MIC

Cmax/MIC

0.008

1750

200

0.015

1600

207

500

63

1167

120

莫西沙星

57

  表5.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卡他莫拉菌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

467

53

800

103

0.015

267

33

0.06

583

2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