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355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

《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社会学(北大社会学考研).doc

人口社会学

目录

第一编绪论 1

第二编:

人口过程 3

第三章:

生育制度 3

第四章:

死亡制度 5

第五章人口迁移 7

第六章:

人口转变 9

第三编人口结构 11

第七章人口年龄结构 11

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 15

第九章社会分层与贫困人口 16

第十章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 17

第十一章人口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19

第三编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 20

第十二章人口与社会变迁 20

第十三章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21

第十四章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 22

第十五章人口质量 23

第一编绪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

l两个前提:

l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l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l两个级数:

l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

l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l两个抑制:

l积极性抑制:

战争、瘟疫、饥荒等

l预防性抑制:

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育

l道德性抑制

l三个命题:

l人口增加必然地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l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

l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评价:

l问世以来,毁誉参半。

l他的理论一举粉碎了和谐宇宙的一切美好希望,推翻了人类进步的前景,而代之以贫瘠、阴暗而冷清的未来

l客观为人类未来敲响了警钟

l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口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将其理论化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主要观点(个人归纳版,如有问题,自己看书加课件)P37

《新人口论》基本思想:

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

明确地把中国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新人口论》主要观点是:

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计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

2.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五大矛盾

n人口与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

n人口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

n人口与工业原料方面的矛盾

n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

n人口与科学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

1)积极发展生产

2)控制人口数量

Ø实行定期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

Ø实行计划生育

Ø加强控制人口重要性的宣传工作

Ø提倡晚婚晚育(男25,女23)

Ø运用经济手段推行计划生育

Ø运用行政手段控制人口

Ø运用避孕的办法,达到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目的

3)提高人口质量

中国人口社会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l“人满之患”,西方人口学思想的本土化

l陈长蘅,1918,《中国人口论》:

适度人口

l许仕廉,1930,《中国人口问题》:

融合马和孙的思想

l陈达,1934,《人口问题》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57年

l建国后的人口普查,领导人和学者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l马寅初

l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新起步

l特点:

1)人口问题(数量、质量)造成社会问题;2)生育率研究;3)人口问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4)专题研究:

婚姻家庭、养老、独生子女;5)全面介绍西方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编:

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包括人口的生育、死亡、迁移过程;

第三章:

生育制度

第一节:

生育模式与生育制度分析

一、生育概念与测量

(一)生育率:

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二)生育测量

1、粗出生率:

也叫一般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指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中的出生人数。

一般以30%。

的出生率为分界线,出生率高于30%。

为高出生率,低于它则为低出生率。

2、一般生育率:

也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3、年龄别生育率:

反映了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的生育水平,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相应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总人口数之比。

年龄别生育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生育水平,可以进行国别和时间别的比较研究。

4、总和生育率:

是在一定时期内年龄别生育率之和。

总和生育率在2.1到2.2左右称为生育率的更替水平。

二、生育模式

含义:

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导向的生育模式

特点:

1、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2、农业社会的经济因素影响着生育模式;

3、组织生产的方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男性偏好成为农业社会普遍的生育观念;

4、阶级间的生存境遇差异极大,平民生育模式更多地受死亡率的控制。

死亡率导向:

死亡率水平控制生育水平。

(二)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

特点:

1、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消失,在低死亡率的状况下,生育率明显下降;

2、人类的生育从自然型转变为控制型。

(三)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

特点:

1、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表现死亡率与出生率之间非同步变化;

2、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稳定下来,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3、与传统高生育率相关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依然存在,成为其生育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4、发展中国家对高生育率的控制主要依赖于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

三、生育制度分析

生育制度:

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观念:

是人们关于生育的态度和看法,包括为什么要两性结合、为什么生育子女、生育几个子女以及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等问题。

生育规范:

是指社会对生育行为的各种约束,它以制度形式出现,包括求偶、婚姻、家庭制度。

生育的物质设备:

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与安全有效的程度。

(一)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中间变量分析

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是影响生育率的最重要因素。

从生物的角度看,影响生育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性交、怀孕、分娩;决定生育率的不仅是生物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社会文化特征影响和制约人的生物特征。

(二)生育规范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合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它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并且是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一般通过法律实现。

(三)生育的物质设备和技术

避孕和人工流产成为当代生育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四)生育意愿研究

一般包括三方,即人们的生育目的、对生育数量的看法以及关于子女性别的看法。

现代社会的生育意愿一般表现为倾向少生、无性别偏好、注重子女质量。

(五)影响生育率的经济因素

第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生育模式的最基本因素。

第二,经济因素常以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契机,通过改变生育观念而影响生育行为,它反映着一系列的社会变迁。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与生育率之间具有逆相关关系。

(六)影响生育率的政治力量

政治力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关资源分配或社会平等状况;政府的作用;意识形态的作用。

资源分配对生育率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表现出来:

一是通过食物和医疗供给状况而实现;二是通过人人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实现对生育率的影响;三是通过提高妇女地位而影响生育率。

第二节:

中国生育模式研究

一、中国生育模式的历史演变——P69

二、中国生育模式及其转变的动力机制

(一)传统高水平生育模式的动力机制

“多男子”的生育文化与经济相关,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第一,传统儒家文化宣扬的人口多多益善的思想不仅是人生规范,还是治国思想。

第二,中国社会的家本位的文化思想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与观念。

第三,在中国文化中追求种的延续已成为人生目标。

(二)中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滞后性、压缩性。

(三)中国低生育率产生和变化的动力机制

第一,中国妇女的婚育年龄推后;

第二,全球化、经济制度改革、互联网等加速了现代文化的传播,导致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变化;

第三,市场化背景下,人们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农村妇女已经不愿意多生孩子了。

第四章:

死亡制度

第一节死亡模式与死亡率分析

一、死亡概念和死亡统计

(一)死亡统计

1.死亡人数统计

2.粗死亡率

粗死亡率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它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的总死水平。

一般人口死亡率以20‰为分界线,高于20‰为高死亡率,低于20‰为低死亡率或向低死亡率转变的转折点。

3.死因死亡率

死因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每十万人口中因某种或某组原因致死的人数。

这个指标以十万分表示。

在死因分析中,孕产妇死亡率是常用的指标。

4.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的比率,以千分数表示。

新生儿死亡率是一定地区一定时间(一般为一年)内出生后28天以内或一个月以内的死亡婴儿数占同期出生婴儿总数的比例。

婴儿死亡率和新生死亡率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和卫生状况,特别是妇幼保健水平的状况。

影响婴儿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是新生儿死亡率。

5.标准化死亡率

标准化死亡率也称按年龄调整的死亡率,使用同一标准年龄构成作为权数来计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人口死亡率。

6.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

(二)死亡的界定及分析框架

死亡制度分析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通过死亡制度的分析可以提供警告和预防某些特别的死亡,尤其时间里起各种技术和策略开展对死亡的斗争,实现延长寿命的人类发展目标。

二、死亡模式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类社会的死亡模式至少可分为两种,一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死亡模式,它以高死亡率和低的预期寿命为特点;二是现代工业的死亡模式,它以低死亡率和较高的预期寿命为特点。

(一)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1)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出生婴儿能活到成年的比率不足一半。

(2)过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导致了极低的预期寿命。

(3)死亡率变化很大。

(二)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1)死亡率由高到低;

(2)死亡率下降速度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分化。

三、死亡率分析

(一)死亡率的年龄格局

死亡率的变化规律除了在低龄年龄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这一规律被称为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

当一个社会的死亡率年龄格局与死亡率生物年龄格局出现了某种差异时,就要寻找社会制度性因素了,如战争、自然灾害、流行病等都会导致死亡率年龄格局的异常。

工业革命前,死亡率的年龄格局主要是U型模式,这种U型的死亡率年龄格局代表着历史上平均预期寿命低、死亡率高的人口死亡模式。

目前,死亡率的年龄格局多为J型,代表了低年龄组死亡率较低,平均预期寿命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的死亡模式。

(二)死亡率的性别格局

国家间死亡率的性别差异与整个死亡率水平以及地理区域有密切联系。

女性寿命长与男性已成为现代社会死亡率性别格局的共同特征。

(三)死亡率的阶层分化

死亡率的职业差别是由该职业在劳动分工中的重要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职业环境的差异所致。

(四)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状况的差别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