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29835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

自觉是指自我调控,自我评价。

学生这种主动、自觉不是自然发生的,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正确指导,而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发展打下基础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途径。

2、核心概念的界定

自学能力,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

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索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

数学自学能力,是在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与技能的前提下,通过自学数学教材等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技能的能力。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或有关的参考书、资料,深入理解和领会其精神实质,解答相应的练习或问题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2011.11——2011.12)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撰写研究方案。

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收集整理资料,汇集成册。

进行理论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2.1——2012.12)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将自学的理念应用到教学中去,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经过近一年的课堂改革尝试,我们将“自学的理念”和我校中高年级学情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关注生命体验的课堂模式,将数学课初步定为三个模块:

自学尝试→互动释疑→训练达成。

3、总结阶段(2012.12)

(1)整理研究过程的论文、案例

(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三、研究成果概述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下列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学兴趣。

教师要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养成思考和自学的习惯。

问题情境的创设做到以下要求:

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

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

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

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

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

⑷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从而调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

2、增设自学环节,贯穿教学始终。

课前预习性自学。

课前常规性预习要求学生自读学习材料、提出不懂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课中自发性自学。

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重在出好启发性的自学题。

根据教材前后连贯的特点,选准学生已学和将学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保持自学题的延续性。

根据知识的结构特点,抓住已学和将学知识的沟通点和转化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借鉴和启示。

根据年龄特点采用不同自学方式:

低年级引导性自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依据思考题、练习题自学;

中年级独立性自学:

独立发现问题、独自提出问题、自行解决问题;

高年级创造性自学:

独立选用学习方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

(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

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课后小结性自学。

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提高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总结知识规律和解题规律。

教师在讲完一节课,一个单元以后,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把一盘散沙知识梳理成一个知识系统。

启发他们把所学的内容分为几条线索,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或借助图形把它们概括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且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概括、归纳、总结的知识,才能真正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贮存于大脑。

教师还应促使学生自己把每一单元知识归纳为几个主要问题,记住它的内容、方法和重要结论,特别要对教学中已经选用过的例题、习题,以整单元的知识为背景进行重新审视,总结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本单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这种由厚变薄的读书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自学能力。

3、课堂模式与效果的转化

(1)将数学课堂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

自学尝试。

学习新知识前要求学生先要进行自学尝试。

自学尝试采用两种方式:

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以课前预习为主。

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

对于概念、图形、统计、规律、策略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自学成果再汇报展示。

第二模块:

互动释疑。

这一模块安排的环节一般有两个:

质疑讨论、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螺旋上升。

一般围绕学生汇报中的争议或者尝试练习中的错误展开讨论、争辩、反思,老师适时介入,点拨提升,做到点拨时抓住关键,一针见血,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

第三模块:

训练达成。

这一模块的环节可以安排三个:

分层训练、学生自结、当堂检测。

分层训练一般是以书中相关练习为主并适当整合、穿插和延伸。

(2)我用新模式向全校数学老师上了示范课(《倒数的认识》)。

(3)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增强,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4)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4、形成的理性认识

(1)一定要做好家校联合。

大家都知道,课前自学,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家完成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的很强的学习自律性,仅靠自觉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的。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利用家长会或飞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同时,要教给家长一些具体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家长做好学生在家自学的工作,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即使不能,也能在时间上做好监督,有一个比较好地保证。

(2)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导学提纲。

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主要依据的就是课本和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学效果,甚至是整节课的成败。

教师在设计导学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注意知识的层次,注意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注意知识的趣味性,注意到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导学提纲加以修订。

(3)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学生所有的自学工作,必须有一个明确学习方法指导。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自学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

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学生自学前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更深处入地思考,尽量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留到课堂上解决。

(4)充分利用小组合作。

不管学生如何会学,还是有一些问题是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这个时候,小组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探究,把这些问题尽量解决。

此外,一个小组解决不了,可以向其他小组请教,多个小组合作解决。

(5)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可能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果不注意同学生交流,不注意学生自学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就不能给出最好的自学建议,学生的自学就可能绕弯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自学流于形式。

相反,如果教师放下身段,愿意和学生交朋友,学生才会愿意把自己真实想法告诉教师,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工作,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自学工作事半功倍。

(二)实践成果

1、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

敢问:

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

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

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

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

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善于启疑,提供培养问题意识的背景,背景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

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教师要有热忱而悦纳的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对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

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端正教育思想,勇于放手。

教师要把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当作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并让学生明白自身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

”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

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

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又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

“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规定:

凡每月用户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

小明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

”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

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有目标、自主地学习,研究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