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学问题及建议10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基米德就是通过“攸勒加效应”成功地解决了“王冠之谜”。
可见“攸勒加效应”告诉我们,只要通过艰苦地努力,积累大量的知识,具有坚定的自信和强烈的主动的学习愿望,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实践,“攸勒加效应”就会产生。
如何把“攸勒加效应”运用于科学教学中呢?
一、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如带领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拿出两杯水,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受污染的水,让学生观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如何让受污染的水变成纯净水?
此时教师不急于讲述净化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水的净化方案,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上报实验的结果。
第一轮实验结束后,有的杯中的水还有漂浮物,有的水还有杂色,此时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通过探索后学生发现必须先沉淀后过滤,这样的操作过程更科学。
但还没有结束,很多学生忽略了消毒这一环节,此时教师可适当提示:
这样的水能喝吗?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又一次研究如何消毒。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课堂上“我想出来了”的声音此起彼伏,学生兴高采烈,充满信心,个个眼中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二、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激发创造的愿望
有这样一个说法,美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提上一袋苹果,一人分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几口,然后开始画苹果,大多数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像西瓜,第二次画出来的像梨,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
而中国的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先示范,学生照着画。
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
比较而言,美国学生画出来的是“生活中的苹果”“自己的苹果”,而中国学生画出来的是“老师的苹果”,是“没有创意的苹果”。
这个例子虽然是一个形象的笑话,但值得我们思考。
也许我们的确没有条件发苹果,可我们有大地,有小草。
哪怕是荒山、黄土坡,我们都要充分地利用,让我们的教学走出课堂和学校,贴近生活和自然。
让我们的学生在大自然中不断实践,积累丰富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愿望,学生才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和创造热情,自觉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在探索中认识科学,还科学教学真正的意义。
三、鼓励学生不断实践,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精神
当阿基米德看到从浴缸溢出的水,发现其体积跟自己身体入水部分一样大时就如获至宝,顿时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王冠是否掺假的难题。
如果阿基米德不是在这个问题上“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他就是十次、百次地见到浴缸溢水的现象,恐怕也会视而不见,灵感也不产生,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可见,“攸勒加效应”并不是什么神秘力量,而是一种强烈的创造欲望,是一种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精神。
目前,在我们科学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当学生面临一个难题,或者在实验中遇到一次挫折,很多学生会放弃,而这时我们教师往往会把取得成功的学生,作为范例进行演示,忽略了对失败者的启发引导。
长此发展下去,很多学生都会形成一种依赖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失败者的引导启发,培养学生的韧性,发展他的思维,让他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制作风车时,让学生做风车,学生根据书上的方法制作自己的纸风车,很快很多学生制作成功了,让风车在风中旋转,体验着“空气流动形成风,风有力量”。
但我却注意到了大部分学生制作的风车旋转不畅,有的东倒西歪,学生很失望。
此时我让他们去找原因,有的学生说:
“我知道了!
是铁丝太长了。
”有的学生说:
“是木棍的顶端不圆滑。
”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我鼓励他们再去实践,一时间学生的情绪高涨,一个个像机械师一样一次又一次地修理自己的风车。
我们暂且不论孩子的风车修得怎么样,就看孩子们修风车时的那股劲儿,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义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攸勒加效应”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作者:
付鹏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支显宗学校
参考文献:
[1]林清峰.攸勒加效应:
创造发明的助推器[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0(10).
第二篇: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互联创未来”项目由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旨在鼓励“互联课堂”技术方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改革教与学的方式。
互联创未来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核心理念与《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六个基本任务不谋而合。
将科学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本文结合项目研究谈谈如何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在线学习、互联网以及面对面的教学有机融合。
实现因材施教,创造学生自主掌控式的科学探究模式。
1互联创未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
对外界事物以及现象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结合科学的教学内容来实施教学。
信息技术的直观呈现更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
例如,四年级第三单元《食物》第六课《面包发霉了》,课前拍摄了面包发霉过程图,在新鲜面包上植入霉菌,将它放置在温度适宜和潮湿的环境,每天定时去给发霉面包进行拍摄记录,然后运用“数码大师”将图片制作成视频,当课堂上播出《面包发霉》视频时,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大家发出惊叹声。
学生问:
“它怎么会发霉的?
”、“这些小黑点是什么?
是不是霉菌?
”、“这个面包看来变质了,不能吃了,好可惜,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减慢食物霉变的速度?
”等一系列问题,视频将整个面包发霉的过程在时间上进行了浓缩以及将霉菌生长过程直观呈现,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想要这样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十分难做到的,面对这样的现象,在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后,提出了一些的探究方向。
然后我通过项目网站向同学们介绍了DELL互联创未来的理念,让学生组建了自己的探究小分队,学生们组建了雏鹰队、科技之光队、我能行队、梦之队、小科学家队通过为自己小组取队名,设计口号,制作自己小队的宣传海报让学生初步的了解自己的团队成员,增加团队的信任感。
2互联创未来———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
学生初步接触我们的移动教室DELL学生机,DELL公益项目向提供了教学专用“一对一”的教育装备,这些装备外形像小型的笔记本,而且有触屏功能,还自带教学软件,老师可以通过中央管理电脑来控制学生机,这些教育装备能够灵活的搬至科学实验室中,也能让学生带回家继续使用,让老师和学生能够灵活的使用不局限于课堂。
学生通过这些小型笔记本对《面包发霉了》以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资料收集,比如:
霉变食物的危害、甘蔗发霉致人死亡、霉菌的基本信息等等,制作了霉菌资料小集锦放在互联平台进行交流,每个成员有自己账号,可以登录平台查看其它小组所搜集的资料,提出问题制定了“拯救食物大作战”的系列任务:
任务1:
探究面包上产生的小黑点是什么,学会使用显微镜对面包上所产生的物质进行观察并且查阅对比图片,确定是霉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任务2:
通过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任务3:
在基于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事宜的温度等条件,通过破坏这些生长条件,来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任务4:
将实验所获得的实验记录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报告。
任务5:
整理VCT作品。
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等多种资源,学生在收集到的这些资料里面过滤出有用的资料,制作成PPT放在平台上交流,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互联网学会需要掌握的探究技能和工具运用,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了学生搜集、分析、整理、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团结协作、独立思考的科学品质。
3互联创未来———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而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应用,让科学探究更加灵活机动。
第一小分队,对面包上是否是霉菌进行了探究,学生利用网上的制作霉菌装片方法的视频,以及实验室里的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等实验器材,通过自主学习制作出了霉菌装片,这本来是六年级的学习内容,但学生通过搜集的视频学会了一系列制作方法,打破了传统科学教学模式,在探究中遇到难题,马上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学会技能,学生不仅对于制作过程印象深刻而且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接下来,将面包上的霉菌装片对比了网上的显微镜下的霉菌图片确定了面包上的小黑点就是霉菌。
其余小分队探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与水分、温度、空气、阳光、营养是否有关,进行对比实验。
第一小分队探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与水分是否有关?
准备两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让第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内,用线扎紧袋口放在桌上。
运用多媒体绘制对比实验的表格,让实验相关数据一目了然;
第二小分队开展第三个实验:
霉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与温度是否有关?
准备两块烘干的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都滴10滴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内,用线扎紧袋口放在桌上让第一块面包放进冷藏室,将第二块面包放在温暖的室温中。
应用温度计记录温度,并将数据利用WORD中的图标绘制成曲线图、折线图等统计图方便呈现实验数据的规律,便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进行实验报告整理,并绘制流程图,进行交流探讨,通过网络交流实验日记在自己的论坛中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组织学生撰写项目报告分小组制作项目报告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
我们应该让孩子掌握学习技能,学会应用信息技术、科学探究、数据分析整理、互联网信息搜集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那么碰到其他问题就都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解决,孩子该多有成就感,这就赋予了孩子主动性。
陆婷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默耕.改革小学科学教育之浅见[J].课程.教材.教法,1984(05).
第三篇:
“观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观察是掌握所有学科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观察不仅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还可能预见事物的未来。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首先要从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增强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把他们培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