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01668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6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

《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华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教学参考全文档格式.docx

(5)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对于自我发展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

(1)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计算机和软、硬件的基本知识。

(3)使用鼠标和键盘。

四、学时安排

本单元共4课,建议安排4学时,每课1学时。

第1课推开智慧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到信息。

(2)了解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和应用过程中都要使用到信息技术。

(3)认识在当下信息社会中,正是信息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信息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起始课。

其实,现在学生对计算机并不陌生,不能算是所谓的“零起点”,但是对什么是信息以及什么是信息技术,则要陌生得多。

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不仅是学生应该了解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建立和增强信息意识,有利于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

本课在介绍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内容时,以图片为主,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

本课包含的知识容量比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感受信息,信息并不神秘。

(2)信息事件的常态,也就是信息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状态发生和存在于我们身边。

(3)信息技术的范畴。

(4)信息在生活中的应用。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特点,本课以了解为主,知识介绍浅显易懂。

本课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什么是信息,“信息就是对人们有用的消息,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它”。

以及“报纸、广告、电视、老师讲课的内容都是信息,信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含在文字、声音、信号、图像中间”(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

载体依附性)。

二是什么是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和处理过程中,都要使用到信息技术”。

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安排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内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是让学生知道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

同时也是强调本课程的名称和内容,即“信息技术”课不等于“计算机”课。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2)理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

(2)过程和方法

1)分析、归纳,理解事物及事物的原理和规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2、重、难点

(1)关于信息的认识。

(2)关于信息技术的认识。

(3)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对自我发展的意义。

3、教学过程建议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

1)介绍新课程。

2)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意义。

3)问题:

什么是信息呢?

(激趣)

思考、讨论

讲授1

1)我们身边的信息(展示图片)。

2)信息的概念。

观察、思考、讨论

交流活动

组织讨论和交流活动。

交流:

我们身边的信息。

小结

信息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的消息。

思考、归纳

就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

讲授2

结合图片讲解:

1)信息获取技术及发展。

2)信息存储技术及发展。

3)信息传递技术及发展。

4)信息加工和应用技术及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

总结

1)信息的概念。

2)信息技术的概念。

3)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

自我总结

教学建议

以图片展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了解本课内容。

可以小组方式讨论,使学生感受信息和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信息并不神秘。

可以以游戏方式,如“你做我猜”等,使学生理解信息及其载体的关系。

可以联系当地当时,准备其他更能吸引学生、更能说明问题的图片,不必拘泥教材。

本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部分,建议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避免一味说教。

(四)教学资源(补充资料)

关于信息的概念

信息虽然历史悠久,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但遗憾的是,对于信息,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准确定义,本课中的说法,也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水平。

对于什么是信息,在许许多多的定义中,有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进行了描述。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laudeE.Shannon)从通信工程的角度,认为“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控制论的奠基者维纳(NorbertWiener)认为信息是除物质和能量之外的重要资源(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我国信息学学者钟义信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信息的特征

通过对大量信息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信息的一些重要特征:

1、传递性

信息的传递性是指信息从信源出发,通过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被信宿接收的特性。

这种跨越时空的传递特性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

2、共享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等方式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而信息的提供者也不会因此而失去信息内容和信息量。

这种共享是一种不同于物质共享和能量共享的无损共享。

3、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并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之间转换。

信息经过加工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

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它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

但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信息接收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

由于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着的,那么表征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信息也必然会随之改变。

信息的价值实现取决于对其及时地把握和运用,这就是信息的时效性,即时间与效能的统一性。

6、真伪性

信息在表达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在认知能力上存在差异,对于同一信息,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形成“认知伪信息”;

或者由于传递过程中的失误,产生“传递伪信息”;

也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采用篡改、捏造、欺骗、夸大、假冒等手段,制造“人为伪信息”。

关于信息技术的概念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包括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等。

1、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的核心,它扩展了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能力。

2、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它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展了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

3、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它的发展会使电子设备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耗降低而性能提高。

4、传感技术扩展了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能力。

利用现代传感技术,人们生产出了各类传感器,包括热敏、嗅敏、味敏、光敏、磁敏、湿敏等高度敏感元件。

信息技术发展的五次革命

人类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历程。

第一次是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它使人类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成为可能。

第二次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它使人类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第三次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它使知识可以大量地生产、存储和流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

第四次是电报、电话、电视和其它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它使信息传递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使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手段再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五次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它使信息的处理速度和传递速度得到惊人的提高,人类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目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

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的深入应用,产生了更多的交叉学科。

2、网络化:

卫星通信、光缆通信等构成了立体化信息传送网络。

3、多媒体化:

多媒体计算机和超文本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于一体的超媒体技术。

4、智能化:

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等学科的融合产生了人工智能。

5、虚拟化:

由计算机仿真生成虚拟的现实世界,通过虚拟的现实情境去感知客观世界和获取有关知识、技能。

第2课认识新伙伴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2)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3)会正确开、关机;

认识WINDOWS系统开机画面。

(4)培养正确使用计算机的好习惯。

本课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开、关机操作和观察开机画面,使学生接触计算机。

本课的线索很清晰,各个知识点联系紧密,过渡自然。

从人类早期的计算工具过渡到现代的计算机;

从认识计算机过渡到计算机硬件组成;

从开机操作过渡到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

最后在“视野拓展”中介绍了计算机软件。

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尽可能多侧面地介绍计算机。

最后(视野拓展)介绍计算机软件知识,是为了和硬件知识相配合,使知识完整。

教材某些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本课包含的知识点比较多。

主要有:

(1)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2)计算机的种类。

(3)计算机硬件组成(隐含计算机原理)。

(4)计算机开关机操作。

(5)计算机操作系统。

(6)计算机软件和软件系统。

本课的计算机知识部分和第1课一样,仍然以了解为目的,通过图片和浅显易懂的叙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拣最主要的说,学生容易理解的说,并不求全。

在本课中,安排了计算机的开机和关机操作,根据学生在开机画面出现后的自然反应,顺势介绍了WINDOWS操作系统。

这个部分是考虑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之后,都有摸一摸计算机的欲望,同时也为下一节课的计算机操作做准备。

教学设计建议

1)初步了解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

2)学会正确开、关机。

3)认识Windows桌面。

分析、归纳,理解事物的原理和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规范使用计算机,爱护计算机设备。

1)了解和认识计算机。

2)开关机操作和认识Windows桌面。

3)计算机系统(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1)问:

大家了解计算机吗?

2)问:

同学们见过哪些计算机?

它们帮助人们做什么工作?

回忆、讨论、交流

1)计算机的发明。

2)计算机大家庭(展示实物和图片)。

3)台式计算机的组成。

观察、思考

组织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