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006493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Word格式.docx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连篇课文,积累优美的句段。

3、能理解诗歌大意,能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4、学习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

5、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3、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课时安排

1、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2、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 各用2—3课时 

3、略读课文《月迹》    1课时 

4、习作              2课时  

6、语文园地     1课时

课题:

21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

1.认识“榆、醉”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

准备

1.教学课件

2.相关图片

3.布置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全班交流:

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

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

《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二、学习《山居秋暝》

1.了解题目的意思,简介作者。

(1)教师导入并板书题目:

山居秋暝。

(2)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尝试理解:

“暝”是什么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怎样理解?

教师相机点拨:

“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

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

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

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3)随文指导写字。

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3、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

(1)提问:

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

预设:

结合注释理解;

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

(2)提出要求:

请用上这些方法再读一读《山居秋暝》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

(3)同桌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

②“晚来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天傍晚天气的凉爽。

③“山居、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

“山居”即山中居所,“竹喧”即竹林里传来的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④“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

淀女衣归来;

渔船顺流而下。

“浣女”指“洗衣物的女子”。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

点拨:

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并结合书中插图发挥想象,从面描述出诗中所写的

空旷的山中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

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

(5)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相机板书:

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

4.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情感

(1)学生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①让学生齐读前两联并想象:

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觉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空旷的山间刚下过一场秋雨,万物一新,林木茂密,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

“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

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

引导体会“清泉石上流”的画面。

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联,说说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据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晔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

“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动态描写,展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联

朗读首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

朗读颔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得活泼些;

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要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教师补充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的资料。

②引导学生思考:

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诗人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向往

三、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意,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泊”

(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3)全班交流作者信息。

提示:

张继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本诗的理解也不必特别基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本环节可以简要带过。

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①读一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说一说:

根据注释,说说诗意。

③划一划:

划出诗中的景物名称。

④想一想:

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随文指导书写“愁、寺”:

“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

“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

教师点拨:

①月落:

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

②霜满天:

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③对愁眠:

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愁对江枫渔火”,从而疏通诗句的大意,即诗人忧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漫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渔火星星点点,诗人忧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

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

3.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1)引导学生交流: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客船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你仿佛看到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①眼看:

清冷的月亮渐渐落下,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泊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

追问:

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

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

②耳听:

归巢的乌鸦“呱呱”地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来。

这样的声音让人感觉如何?

有些凄凉、孤寂

③身感:

霜满天的寒意,难以入睡时的思绪万千。

(3)进一步追问:

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

板书:

(4)教师小结:

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

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

四、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用轻快的语气背诵《山居秋暝》,用低沉的语气背诵《枫桥夜泊》。

五、布置作业

默写《枫桥夜泊》。

第2课时

一、复习背诵前两首诗,导入新课

1.让学生复习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写法:

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首诗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

3.教师引入本节内容,板书题目:

长相思

二、回忆有关“词”的常识,了解作者

1.教师出示全词,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说一说《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形式上的不同。

《长相思》跟四年级学习过的《清平乐•村居》一样,是一首词。

“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人。

原名成德,字容若。

他以词最为杰出,有着“清初第一大词人”之美誉,有词集《饮水词》。

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随文指导学习生字。

(1)榆(yú

):

偏旁是木字旁,说明“榆”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

课文中的“榆关”,指的是山海关。

(2)畔(pà

n):

可以组词“河畔、湖畔”。

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来理解“畔”的意思是“边”。

(3)聒(ɡuō):

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聒”由“耳”与“舌”组成,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头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