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00465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练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阶段性测试Word文件下载.docx

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据材料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经》中的记载为曲辕犁,这一农具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3.(2018·

台州)以下思想与古代农耕经济不相适应的是(  )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C.“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D.“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出门求火伴,入户辞父兄”

【解析】 农耕经济的典型特点是自给自足,具有封闭保守性,A、B、C三项皆是其反映,D项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情况,所以排除A、B、C三项选D项。

4.(2018·

茂名)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对其解读错误的选项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A、B、C各项都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自给自足虽然是自然经济的特点,但这仅仅说明生产经营形态落后,并不代表古代农民生活自然悠闲,实际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衣能裹体,食能果腹就不错,应选D项。

5.(2018·

龙岩一中)《淮南子》记载:

“故神农之法曰:

‘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

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获取信息:

丈夫耕、妇人织可使天下不饥不寒。

这表达了男耕女织的重要性,应选B项。

6.(2018·

延吉)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

【解析】 上述成语侧重的是土地及其布局,井田制是土地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吻合,所以选A项。

7.(2018·

浙江六校联考)元代官修的《农桑辑要》记载:

“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

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二方之民,深荷其利。

”王桢《农书》亦记载:

木棉“其种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右亦多种,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

”以下对以上两则材料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两则材料关于“木棉”产地的说法相互矛盾,均无史料价值

B.《农书》关于“木棉”产地及传播路径的说法比《农桑辑要》合理

C.材料说明棉花在宋元时从南北两个不同路径传入中原是有可能的

D.前者指的是“苎麻”,后者说的是“木棉”,两则材料并不矛盾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棉花虽名称不同,但都有关于向内地传播的记载,作为两部名著的记载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不存在谁比谁更合理。

只是说明各传播路径不同,所以选C项。

8.(2018·

福州)某历史读物写道:

“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

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

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

”该观点是(  )

A.正确的,因为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的,因为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的,因为否认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错误的,因为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解析】 题干中的材料认为如果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早引进20年,就能够解决明末的粮食问题,也许明朝就不至于灭亡了。

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统治腐朽引发了一系列的统治危机,饥民造反只是危机加剧的结果。

材料中的观点显然是夸大了偶然性因素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9.(2018·

苏北四市)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

……(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说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解析】 由材料“苏(州)城花素……京苏两帮……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可知当时苏(州)城纺织(技艺)均系世代相传,A、B、D三项均未在材料中表达。

10.(2018·

衡水)据《礼记·

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

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解析】 材料强调了政府对手工业的严格管理,尤其强调不准产新奇之物,这样做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得工匠们只知按政府要求生产,不思革新,进而导致D项所述的结果。

11.(2018·

台州)唐朝长安崇仁坊,大约造乐器在此坊,故多修造乐器的商店,“昼夜喧哗,灯火不绝”;

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店;

胜业坊有卖蒸饼的“以小车推蒸饼卖之”;

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及“会饮”的饮所。

这种状况说明(  )

①商业活动空间有突破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商业活动时间有突破

④出现沿街而市的现象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

【解析】 此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由材料“昼夜喧哗,灯火不绝”可知③正确。

由“坊有……店”,可知①正确。

这些都是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②正确。

④出现于宋以后,所以排除④选C项。

12.(2018·

宝鸡)《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2017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以下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D.买卖昼夜不绝。

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

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解析】 《清明上河图》出自北宋张择端,C项反映的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的雇佣劳动关系,应选。

13.(2018·

莱州)19世纪中期,福州一带很难买到马铃薯,35年后,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并销往香港、新加坡及地。

材料反映了(  )

A.马铃薯栽培技术日益提高

B.西方饮食习惯对中国影响加深

C.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材料中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究其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的商品化。

B项材料未表达,C项不符合史实,所以选D项。

14.(2018·

宁波)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

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

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析】 图片是明清时期的商业会馆,它的兴建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地区商人或行业性商人在某地兴建的商人聚会的地方,代表了商帮的兴盛,表达了行业性的加强,并非是政府管理商业贸易的机构。

所以选A项。

15.(2018·

山西联考)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

……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这说明(  )

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

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

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

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信息的能力,重点是找准关键词。

由材料“非州县……不得置市”“午时……会大众,日入前七刻……散”“以滥物交易者……没官”可知,唐政府从时间、地点、行为规范等方面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

16.(2018·

山东模拟)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

“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

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西学东渐导致封建士大夫兴起研究西学之风

B.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江南地区贫富差距明显

C.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文化复古潮流

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江南地区休闲文化盛行

【解析】 材料未表达“西学东渐”“资本主义萌芽”“文化复古潮流”之意,排除A、B、C三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文化的发展,联系所学基础可知,D项正确。

17.(2018·

韶关一模)《史记·

货殖列传》载:

“《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  )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

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

D.农工皆本,经济民生

【解析】 材料“农不出则乏其食”表达重农,“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表达重视工商,所以选D项。

18.(2018·

马鞍山)《史记·

平准书》记载:

“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理郡国缗钱;

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

”这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

A.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

B.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C.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

D.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设众多官职“治理郡国缗钱”,“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即表达政府加强对商业的管理,D项符合题意。

A、B、C各项未在材料中表达,排除。

19.(2018·

临邑)据《史记·

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焉。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偌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这反映出(  )

①西汉初期商业势力十分强大

②中央政府对商业势力处于失控状态

③地方封国势力与商业势力相互勾结

④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政府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故④不符合题意;

据材料中的信息“财或累万金”“不偌国家之急”“封君皆低首仰给焉”等可知①②③正确。

20.(2018·

武汉)秦始皇曾将“贾人”“略取陆梁地”,后又将“尝有市籍者”遣戍。

上述措施说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