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融合Word格式.docx
《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融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融合Word格式.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经》记录各种花草约有149种,可以作为药物的约60种,如芣苢,即车前子;
蝱,即贝母。
其中木本药物约20种,如桐、柏、梨、槐等;
虫类药物约90种,如蟾蜍、虿、蛇等。
《诗经》对疾病也有了广泛的认识和记录。
如《国风•卷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2],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
采用歌赋体裁用以解说中医药知识,使诗歌和医理互融,于是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
历史上许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重要文学价值的作品。
当我们阅读这些中医古籍时,体验到的是林间漫步的怡然,以及与智慧和自然对话的深邃。
譬如现存中国古代第一部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就是以对话文学为体裁编撰的,其开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用古典文学浪漫主义手法陈述了传统医学天人感应,阴阳合一的医道。
2古典文学作品蕴涵传统医学知识
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涉医内容丰富,几乎涉及中医药各方面的知识。
举凡疾病诊疗、中草药知识、针灸,乃至气功、养生之道等等,无一不在古代文学中得到充分的描写。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大多通晓医道,有些人还亲身从事过医药实践。
由于具备医药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因此他们创作的作品中的医药内容,往往有科学或经验的依据,真实可信。
先秦时期《左传》、《庄子》、《吕氏春秋》等书都可见到不少医药寓言故事。
在《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等名著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医学思想更是举世罕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曾多次借用书中人物之口,描写了刘备的痢疾,姜维的心绞痛,司马昭的中风,曹操的头疼等等。
文学对医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映出不同时期医学思想在市井的普及情况,也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性。
小说《镜花缘》写了17个医方,或为作者李汝珍所自拟,或为民间验方,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代医家陆以湉《冷庐杂识》[3]尝谓:
“《镜花缘》说部征引浩博,所载单方,以之治病辄效。
”有人作过统计[4],《红楼梦》涉及疾病114种,方剂45个,药物约120种,书中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的病情和诊断过程,“两弯似蹙非蹙柳叶眉,一双似情非情含情目”的林妹妹在中医看来就是肺肾阴虚。
这些有关疾病医疗的描写,不仅从一个侧面着实形象地反映了黛玉的性格和命运,也生动阐述了大量的医理,推动着性格与情节的发展。
有的情节甚至直接表达出了作者的医学观点和见解。
书中八十三回描述了贾府保健医生王太医给林黛玉的诊疗过程:
“六脉弦迟,素由积郁。
左寸无力,心气已衰。
关脉独洪,肝邪偏旺。
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
”一部《红楼梦》就有如此丰富的医药内容,由一斑而窥全豹,可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医学知识之宏富了。
传统医药素材丰富了古典文学的内涵,为古典文学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古典文学的社会价值,成为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融织的结晶。
与此同时,中国古典文学所反映的丰富的医学素材,实质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传统医学的丰富内容,可以看到传统医学对人们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所做出的贡献。
同时也体现了传统医学广泛地浸透到不同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心理、行为和风尚。
3传统医学作品承载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学是医学的基础,是习医者必备的文化素养,历代名医无不运用文学来编纂和撰著,以阐明医理。
中医学很多宝藏,都保存在历代文献里,通过书面语言保留下来。
医学家没有一定的文学水平便不能很好地把它继承下来,更谈不到整理、提高、发扬。
可以说凡医学之有成者,无不娴熟于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优美的文字语言,促进医学的发展。
中医家历来将文、史、哲作为治学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是很难深刻领悟医道的。
清代医家陆以湉[5]说:
“医非博物不能治疑难之症。
”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习医规格》写道:
“盖医出于儒”,正说明文学为医学家构筑文化底蕴,文学可以帮助医学家加深对“人”的体验,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
医儒不分,由儒而医,是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纵观中医发展史上,不少著名医家是从饱读经书的秀才走上医学道路的,在中医史上,医学家兼通医学与文学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而集医、文、史、哲之大成者,不乏其人,如被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的魏晋著名学者皇甫谧,在文史方面很有成就,写有《帝王世纪》、《高士传》等文史著作,后因病中年瘫痪,愤而学医,所撰《针灸甲乙经》成为针灸学奠基作之一。
在这样一部医学巨著里,我们可以窥视到他的哲学观点,他在《针灸甲乙经•精神五脏论》[6]中指出: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
”体现了气是构成万物生命的根源这一哲学观点。
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精通文学和哲学,他的文学代表作古代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被鲁迅先生称为“意绪秀异,文笔客观”。
而他的著名理论著作《抱朴子》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这部著作不仅论述了神仙、炼丹、符箓等道家思想,其中如《抱朴子内篇•仙药》中对许多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入药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对我国后世医药学的发展更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北宋范仲淹倡导“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人生理想,曾对一部分文人的人生观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事实上有不少文人学士皆通医道。
如白居易、苏轼、司马光、沈括、陆游、元好问、蒲松龄、刘鹗等文学家虽不以医名世,他们皆有关于医学的论作。
以博学和才情著称的苏轼,就曾写有《人参》[8]一诗:
“上党天下脊,辽东真井底。
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
灵苗此孕毓,肩股或具体。
移根到罗浮,越水灌清泚。
地殊风雨隔,臭味终祖祢。
青桠缀紫萼,圆实堕红米。
穷年生意足,黄土手自启。
上药无炮制,龁齧尽根柢。
开心定魂魄,忧恚何足洗?
糜身辅吾生,既食首重稽。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它的形态、特性,介绍其服法和功用。
文、医皆通的东坡居士,将诗兴与学识及人生感悟熔为一炉。
文学家把在文学中关注生命,崇尚生命的思想转向对医学思想的审视。
医学家通过文学艺术来体验病痛、孤寂和疾病的可怕,通过文学作品了解诸如人们抵抗病痛时个人和社会的反应,了解不同的人以及他们在不同的背景下的心理、思想和情绪,从而加深对人的认识。
可以说古典文学奠定了医学家坚实的生活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得传统的医学著作有不少都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性。
4古典文学形象拓展医学思维
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滋生和发育起来的医学和文学都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基础,以整体性思考来认识世界,这使得古典文学与中国传统医学都善于以形象思维作为主要思维模式,即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对客观世界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类比等方法进行思维。
传统医学思维与古典文学思维的相通性,使得传统医学能够从古典文学中汲取思想营养。
古典文学作品都蕴涵着大量的医学内容,且运用了文学的表达方式,使它们具有浓厚的形象思维色彩。
如《红楼梦》第七回所写的“冷香丸”,它的配制方法奇特而繁琐[4]:
除了各种中西药料以外,还要春夏秋冬四季的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和白梅花花蕊,再取雨水、白露、霜降和小雪4个节气的雨露霜雪调成丸,埋入梨花树根下待用。
历代医药典籍并未见“冷香丸”的记载,可见曹雪芹虚构的这种“艺术药名”蕴涵着阴阳相交,天地精华周全之意,体现的是中医天人感应,阴阳合一的观念。
透过“冷香丸”的配制过程及药名的取用,无不符合中医之理,并用文学的形象思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深奥的中医理论及思维方式,将医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蒲松龄构撰的药品戏曲《草木传》也有这样的效果。
《草木传》是蒲松龄按照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其中运用生、丑、旦、净等戏剧行当加以演绎,将药物人格化、情节故事化,把中药搬上了舞台,共涉及了经常使用的中草药五百余种。
如第五回“灵仙平寇”开场有这样一段描写:
“生长深山,人称俺‘铁脚灵仙’。
驱风壮骨千年健,益胃兴阳巴戟天;
若是宣风得气顺,必须用我威灵仙。
想我在蕊石山从师学艺,学会了驱逐水风,下得山来,身有微恙,不知如何是好。
那杜仲理腰疼强筋壮骨,鹿角胶补精血益肾有功,川牛膝理膝腿也能补淋,且吃了肉豆蔻止泻温中,再吃些淮山药补脾有益,久服那沉杰香降逆暖宫。
”这一节戏文以文学形式,形象地介绍了威灵仙的生长环境和功用,同时还点明了杜仲等6味中药的作用,自然贴切而不着痕迹,这种写作方式可以称作用文学思维方式再现中医知识的科普范例。
医学家借助古典文学形象思维的特征,常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各种药物的形态、色泽、性味、功用,有时还把它们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或思想感情的寄托,完全让人们从文学的审美角度去学习中医。
传统医学大量形象思维的运用,使深奥抽象的医学理论得以形象生动地展现,为中医加上了可以感知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