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999834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心理期中复习总结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情志得之

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第2章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六论的含义、内容

1、阐明人生理与心理关系的“形神合一”论

2、强调人体生命活动最高主宰的“心主神明”论

3、研究内外信息交流机制的“心神感知”论

4、阐明神志活动的内容及其与脏腑关系的“五脏神志”论

5、探讨人格分型及其与体制关系的“人格体质”论

6、运用阴阳理论解释睡眠及梦境的“阴阳睡梦”论

2、形神合一论中形与神的含义

神广义:

人身之神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总括(自然界变化的规律)

狭义:

人身之神具体之人的心理活动,(即:

魂、魄、意志、思、虑、智等)

形形态:

物质运动的存在状态

形体:

形成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体

形质:

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在人体如皮、肉、筋、骨、脉、精、气、血、津液等。

3、形神合一论的形神关系(形的主导作用,神的能动作用)

1、形为神之质

①、神本于形而后生

生命形质的物质基础是神产生与依存的载体,形生则神生,形存则神存,形亡则神亡。

②、神依附形而存

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而且它的功能也必须要在形体健康情况下才能正常行使。

2、神为形之主

指神对形的反作用,即心理对于生理的作用

(消极心态有碍健康,积极心态有益健康,有助疗效、有助防病,神为形之主,表明神具有能动自主的特性)

3、形与神俱,形神合一

形神一元论,形神一体,不可分离,相互依存,身体物质等一性。

4、《灵枢·

本神》篇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依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心之任物”:

感知阶段

“心有所依”:

印象阶段

“意之所存”:

经验积累阶段

“因志存变”:

由量变发展到质的阶段

“因思远慕”:

创造性思维阶段

“因虑处物”:

理论指导实践阶段

集中体现了:

心神主宰的思维活动,思维活动以感知为前提和基础

5、阴阳五行人格体质论的定义、类型、特征

定义:

根据人的先天禀赋不同、体质类型不同以及性格特征等不同,提出了人的人格体质类型的分类。

类型及内容:

①、太阴之人:

(林黛玉)

表面谦虚,内心另有所谋,好得恶失,抑郁,面色阴沉,爱哭泣

②、少阴之人:

(蒋干)

喜好小黎,嫉妒心重,幸灾乐祸,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似伏身向前,反应较缓

③、太阳之人:

(张飞)

好高骛远,意气用事,过于自信,易冲动,感情用事,不易控制

④、少阳之人:

(程咬金)

自尊心强,爱慕虚荣,活泼好动,好交际,好抛头露面,昂首挺胸,手背于后

⑤、阴阳平和之人:

(诸葛亮)

安静自处,不好名利,寡欲无志,顺应事物,适应变化,从容稳重

6、五脏与七情的关系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忧);

肾在志为恐(惊)

恐为徐徐而来,惊为突然发生

 

第3章中医心理学临床基础

1、中医心理疾病的病因病机

病机:

1、气机紊乱(最核心的病机)

2、脏腑失调

3、伤精耗血

4、聚痰成瘀

2、中医心理诊法

(一)、望诊心法:

通过医生的观察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进行观察以推断内在疾病的一种方法。

(包括望神、望色、观形、审态和望其他)

望诊内容:

1、望神的内容:

①、得神:

指眼神精彩内含,炯炯有神,目光明亮,反应灵活,神志清楚,言语清晰,体态自如,动作灵活,表情丰富自然,呼吸均匀,面色明润。

(这是精气充足的表现,也即虽病而正气未伤,病轻而预后良好。

②、失神:

目暗睛迷,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神志昏迷,语无伦次,语言不清,表情呆板,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或微弱而喘,形赢色败,面色晦暗等。

(精气亏损的表现。

病至此已属重笃,预后不良,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介于有神与无神之间,一般多见虚证,故较之无神更为多见;

神智失常也是失神的一种表现,但与精气衰竭的失神有本质不同,一般见于属精神疾病范畴的烦躁不安、脏躁、癫、狂、痫等。

③、假神:

有久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清亮,面色赤如妆。

这是垂危病人表现出的假象,预示生命临终。

2、望色的内容:

借助于望色可以推测疾病的部位、性质及深浅,以及情志的属性和变化。

(面色黑为恐;

红为喜;

白为悲;

黄为思;

青为怒)

3、观形内容:

观形指对形体的壮弱与胖瘦的观察辨析

4、审态内容:

观察动静与姿态

5、望其他:

“舌乃心之苗”望舌之质与态也可了解心理情志状况。

舌体不灵甚至舌强者多为大惊、大恐;

舌体颤抖者,多数行为过敏,心气虚弱;

舌尖细红粒密布者,则多情感波折不解,心火偏盛而长期失眠者。

(2)、闻诊心法:

包括耳识、鼻识两个方面,重在对语音声音的诊察。

闻诊内容:

①、谵语:

患者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胡言乱语,数数更端,内容杂乱,声音粗长,壮而有力,多为实证热证。

②、狂言:

心气实热时,表现为粗鲁狂妄,言过其实,声过其常,丧失理智。

(登高而歌,弃衣而行,呼号怒骂,不避亲疏)

③、独语:

情志郁结,又不愿向人倾诉,无人则言,有人则止。

④、郑声:

当精气内损精神散乱时,心底有事,困难吃力的想表达,言语低怯,一事一语,频频重复。

(病中极虚生命垂危)

⑤、噫:

即嗳气,既可因寒气客居于胃,抑可因情志抑郁,而使脾络不舒,胃气上逆而为噫气,宜随因而行。

⑥、睡中呢喃:

睡梦中呓语,咬字不清,意思不明,睡着多言,醒后则无。

(有心火,有胆热,或胃中不和。

⑦、错语:

患者在神志清醒时,语言错乱。

(常因心气虚,精不养神。

⑧、夺气:

王气溃散,神恍志弱,声音微小,欲言难以重复,轻者气虚,(易补中益气升举大气),重者气绝,(易大补元气)。

(3)、问诊察心法

大纲:

①、问主诉和现病史

②、问一般情况:

既、个、过、婚、家

③、其他:

寒热、饮食、口味、大小便、疼痛、妇女月事等

(图示、笔记P40)

(4)、切诊察心法:

包括切脉与按诊,二者均可反映心理活动。

切诊内容:

1、切诊:

心主血脉而藏神,故脉诊对诊察心理有重要意义。

2、按诊:

按诊即用手直接触摸,按压病人某些局部,以了解异常变化的方法。

3、心神如何主导脏腑功能活动?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之一)

十二经之别脉内属五脏六腑,而又多与心相通,因此心或经脉的病变,视其轻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生理或心理的异常,而其他脏腑器官的病变,也可能通过经脉影响于心神,以至于造成相关部位甚至全身的功能失调,以致产生生理或心理的异常。

因此,心神主导脏腑功能活动,还有赖于经络为神气“使道”。

神对形的主宰和调节作用的中枢是心,而联络各器官组织的通路是经络。

4、心理症状辨析

(1)、辩神志症

1、神昏

指神志模糊,人事不省,甚则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的一种症状,多见于急重显症之中。

2、发狂

指神志狂乱,言行适度,喜怒无常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状。

3、痴呆

指神情呆滞,智能低下,反应迟钝的一种症状。

4、言语失常(心、肝)

指不正常的少言,多言或语句不清,前后颠倒,甚或胡言乱语的症状。

5、健忘

指记忆力减退,事过易忘之症,亦称之“善忘”。

(2)、辨情志症

1、善喜(心)

指喜笑不休或无故而笑的一种症状。

2、善忧思(肺)

指有事无事而经常思虑绵绵,忧郁不解,情绪不悦的一种症状。

3、善怒(肝)

指性情急躁,易于发怒或无故发怒的一种症状。

4、善惊恐

指有故无故而已惊慌害怕、惕然不安的一种症状。

5、善悲(肺)

指过度或无故的经常悲伤欲哭而不能自制之症。

(3)辨睡眠症

1、不寐(原发性为病,继发性为症)

指经常性夜寐不宁、睡眠不足的一种症状。

(亦称失眠)

2、嗜睡

指不论昼夜皆时时欲睡,切呼之难醒,醒后又睡,睡眠时间增多的一种症状。

3、多梦

指睡眠中出现过多梦幻,切昼日则头昏神疲的症状。

5、中医心理治疗的原则

调谐阴阳、调节气血、心身同治、疏导情志、三因制宜

6、三因制宜(强调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1、因人制宜:

不同年龄:

稚阳期(儿童期)、成阳期(青年期)、盛阳期(中年期)、衰阳期(老年期)

不同性别:

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身为先天

不同体质: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不同人格:

阴阳二十五人

不同生活习惯:

饮食、睡眠

2、因时制宜:

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物候的转移来调节心身状态,使之与自然协调一致,以达到心身健康。

3、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的原则。

7、标本相得(医患关系)的含义及重要性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含义:

病者为本,医者为标,治病必须调动医生与病人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为具体的治疗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重要性:

①、病者为本,指疾病发生在病人身上,医生的诊断要依靠病人的病情,各种治疗措施能否发挥作用,也是取决于病人的身心状态;

②、医者为标,指医生只能按照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辨证论治,为病人恢复健康提供客观可能。

假如医生不能得到病人的配合,不注意发挥病人内在的主观积极因素,疾病就不容易控制,这是治疗无效的根本原因。

8、诱守的重要性

对心理性疾病患者,医生的“诱守”要特别重视作为心理疾病患者,总会有些难以启齿的隐痛(如生殖系统疾病),这需要医生循循善诱才能真切的了解到病情。

同时,又要求医生对所获取病人不愿外露的病情资料谨守秘密,切不可把病人作为笑料或无意议论,否则将加重病者不安之心绪,甚或加重病情。

第4章心理治疗的常用治疗方法

1、意疗

不用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手段,而借助语言。

行为以及特意安排的场景来影响患者心理活动,唤起患者防治疾病的积极因素,促进或调解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或康复目的的方法。

内容:

①、顺情从欲:

(顺意疗法或顺志疗法)

指顺从患者的意念、情欲、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以释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治疗方法。

②、开导解惑:

运用语言的病情加以解释,使患者知情达理,配合医生,遵从医嘱,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擒、纵、切入、突破,故可称为语言疏导四部法)

③、情志相胜:

医生有意识的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

(心肝脾肺肾,喜怒悲忧恐,火木土金水)

④、移精变气:

(移情易性)

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患者精神意念活动的指向。

(即通过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缓解或消除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

⑤、暗示诱导:

指医生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真情,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的心理疗法。

⑥、志意以绳:

指用一定的方法行为,改变现有的意志,使之从意志到行为恢复常态。

常用的中医行为疗法:

习以平惊疗法、矫正疗法、捕捉幻物法、行为诱导法、行为满足法、歌吟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