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荒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5Word格式.docx
《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荒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5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灾荒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5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城市化会改变下垫面热力性质,影响局部气候,产生热岛效应,加重空气污染;
再如城市化会破坏河网系统,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地面积水,使残留河道水质变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1)修建水库前后,河流径流量有何变化?
(2)修建水库可以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上为何多建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水库?
答案
(1)修建水库后,枯水期径流量相对增加,洪水期径流量相对减少,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2)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强度。
(3)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如下图所示:
(2)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会降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迁移应用1 如果下图表示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 ②开辟了运输线 ③加固了防洪大堤 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图中a、b两条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a曲线起伏和缓,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b曲线起伏大,说明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时易出现洪灾,枯水期时易发生旱灾。
由两条流量过程线的比较可知,若由b曲线变为a曲线,说明径流受到了调节作用,有可能在河流上游修建了水库。
若由a曲线变为b曲线,有可能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河流径流缺少植被的调节,出现“大雨大水,无雨无水”的现象。
二、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口是⑥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⑦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试举例说明人类的合理活动对地表稳定程度有哪些有利影响?
答案 修建水库→径流量稳定→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
(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⑮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⑯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
2.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⑰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
3.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⑱高风险区。
(三)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
只有⑲灾变,没有⑳灾害。
2.人类产生以后:
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
3.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答案 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
材料 从唐、宋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江汉平原、洞庭湖周边等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不断通过围湖造田发展农业,由于围垸太多,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加速了泥沙在湖区的淤积,降低了湖泊的调洪能力,不但垸内洪涝灾害日益严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频次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
(1)为何围垸内易发生洪涝灾害?
(2)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的区域是哪些地区?
(3)为了减少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该地区的人们应该怎样做?
答案
(1)围垸是人类围湖造田的产物,建立围垸的地方原来就是湖泊的一部分,因此都是地势低平的地区。
湖泊水位上涨时首先淹没的地区往往就是围垸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说围垸所在地是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因此易发生洪涝灾害。
(2)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的区域是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3)人们应该迁出高风险区,退耕还湖,以增加湖泊面积,提高湖泊对长江的调洪能力。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以上三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迁移应用2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地震,震中位于雅安市芦山县(30.3°
N,103.0°
E),震级为里氏7.0级,震源深度13千米。
截至4月21日5时,地震共造成186人死亡,21人失踪,11393人受伤。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往往损失惨重,对于地震灾害来说,不能减弱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是( )
A.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
B.积极开展灾后的自救互救行动
C.提高地震发生前的防范意识
D.植树造林,保护土地
答案 D
解析 地震所带来的灾情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而引起的,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可以减少地震带来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弱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积极开展灾后的自救互救行动和提高地震发生前的防范意识,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植树造林,保护土地,对地震灾害而言,影响不大。
影响灾情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与强度、减灾能力。
2012年9月3日,河南宜阳县宏源氧化钙厂发生一起因雨后在山体上放炮打眼而发生的山体滑坡事件,造成2人死亡,一辆挖掘机被石块压在底部,事故发生后,宜阳县相关单位及领导立刻赶到现场抢救。
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 )
A.雨水对山体的浸泡
B.降水增加了斜坡物质的转化
C.在山坡打炮眼
D.植被稀少
2.下列人类活动属于降低受灾体易损性的是( )
A.家中没人时关闭煤气阀门
B.地震发生时跳窗逃生
C.山区砍伐森林减轻对水流的阻力
D.开垦草原,增加耕地面积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此次滑坡灾害的发生与人类在坡面放炮采石有关,再加上雨水的触发机制,促使其发生,而在山坡打炮眼采石,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第2题,A项是灾前正确的防范意识,有利于降低受灾体的易损性,而B、C、D三项为错误的应急措施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
3.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 )
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
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在自然灾害中,人及各种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是受灾体,人之所以是最活跃的受灾体,是因为人的各种行为既能影响自身的易损性,也能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4.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9月15日报道,当地时间14日上午9时43分左右,日本南部九州地区阿苏山的一个火山口突然喷发,浓烟高达2000米,随后附近的工作人员和游客都被紧急撤离。
这说明( )
A.人类活动可以“放大”灾情
B.人类活动可以加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D.人类活动可以“缩小”灾情
解析 材料阐述的是日本火山喷发,工作人员和游客被紧急撤离,以避免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故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减小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缩小”灾情。
5.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解析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防范自然灾害、抗击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能力不同,其灾情并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种类的增多、影响范围的扩大而直接扩大。
6.某学校师生在下图所示区域公路修筑前后,对该区域自然条件进行调查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示,回答问题。
(1)修路后,小河的含沙量有何变化?
为什么?
(2)修路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是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
(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最有效的补救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长远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沙量增加。
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山体变陡,岩体和土体变疏松,水土流失加剧。
(2)滑坡 岩体、土体疏松,山坡变陡。
(3)加固山坡 植树种草
解析 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修建公路破坏了植被,使岩体、土体变得疏松,且坡度增加,这样一来,该区可能面临滑坡的危害,因而要加固山坡和恢复植被。
教材P21思考
提示:
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
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
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
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
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教材P22思考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
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
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
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教材P22活动
首先要了解“世界防灾日”,“世界防灾日”即“国际减灾日”,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
2004年联合国发布该年减灾日(2004年10月13日)主题为:
“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其核心是“学习”。
1991年到2015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依次是:
1991年:
为了一个目标
1992年:
减轻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1993年:
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
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
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6年:
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
水:
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
防灾与媒体——预防从信息开始
1999年:
防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0年:
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