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869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7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docx

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品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

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是指他们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而形成的局面。

2.背景: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1)经济: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罗人才;

3)阶级: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思维拓展1: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主要流派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商鞅韩非子李斯

墨家:

墨子

4、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一)、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1、孔子的生平(前551——前478):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孔子的思想主张

①“仁”的学说(核心)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

②人性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政治思想

①“为政以德”(民本思想)(进步)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②“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保守)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礼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仁:

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3、文化教育贡献

①、创办私学

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③、“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

子曰: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④、整理编订“六经”

4、孔子的地位

1)、“万世师表”——教育家

2)、“至圣”—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3)、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二)、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

——孟子、荀子

1、孟子的思想

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③伦理观:

“性本善”

④价值观:

舍生而取义者也

A、“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荀子的思想

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

“性本恶”

④朴素的唯物思想

A、“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巍然大宗。

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

还有必要提倡它吗?

为什么?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主张。

3)、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福祸相依)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在不停的运动,事物具有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法自然”

2、为无为,则无不治。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庄子的思想

1)、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3)、社会批判精神

四、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①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②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③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

“法”:

严刑峻法,“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

驾驭大臣的权术,“潜御众臣者也”

“势”:

君主的地位和权力,“如虎豹之爪牙”

五、墨家

1、代表人物:

墨翟

2、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

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上》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道”、“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

继承老子的学说、万物相对、精神自由

儒家

孔子

倡“仁”、重“礼”、讲“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六经》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法家

韩非子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客观: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主观: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2)目的: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思想来源: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4)措施:

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大量复员士兵;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5)作用:

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政治:

社会潜伏着危机:

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3)汉武帝“有为”的表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思想)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

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中朝、外朝);

经济:

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

打通“丝绸之路”

文化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内容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3)提倡实施“仁政”。

4)“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2、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

1)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2)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3、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5、地位:

汉武帝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过程:

1)政治启用儒士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接受和实行

3)教育

教科书:

儒家经典“五经”,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教师:

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

中央:

兴办太学,考试合格可任官。

(影响:

破陈规,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地方:

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使儒学得到推广,在民间独尊)。

2、结果:

2、结果:

四、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2、积极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利于限制君权,使君主实行“仁政”;利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利于弘扬传统美德;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消极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

儒学繁盛,确立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并本土化;道教传播广;儒学有新发展,且成为中华民族共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4.唐朝时期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受挑战。

探究:

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

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佛教为了适应中国而进行自我改造。

探究:

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

二、宋代程朱理学兴起

1、历史背景

1)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受到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

2)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规范受到极大破坏,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稳定社会秩序

3)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4)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5)魏晋至隋唐时期以来儒道佛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2.理学的含义:

北宋,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3、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4、代表人物:

“二程”、朱熹

二程——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

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

5.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的理学观点(北宋):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3)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

2)朱熹的理学观点(南宋):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②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是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