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9840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22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

《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docx

建筑工程考试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

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

一、初级网优工程师能力目标

通讯、计算机或相关专业;

具备省级或者本地网级C网优化经验;

精通DT/CQT测试、熟悉中国电信DT/CQT测试技术规范,能根据不同测试目标和目的,制定测试方案和测试路线,确保测试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备性,能对路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和报告制作;

能根据路测现场情况对基站或天馈故障进行简单的问题定位;

具备无线语音覆盖和质量基础(导频污染、接入、切换和保持性能)优化能力,能够根据路测数据作出合理RF调整方案、邻区优化等;

能够熟练使用频谱仪,天馈测试仪表等设备进行扫频和天馈故障排查等工作;

能够及时处理现场投诉,具备基本的技术解答能力;

具备基本沟通能力。

第二部分:

CDMA技术原理

1.CDMA基础

CDMA技术的发展及演进

多址技术

扩频通信原理。

信息-信息调制-扩频调制-射频调制…

CDMA码序列

CDMA关键技术(软切换、功率控制、RAKE接收、呼吸效应等)

2.CDMA空中接口协议及信道结构

CDMA空中接口协议架构及层次结构

IS-95信道

CDMA20001X信道

3.CDMA空口信令流程

CDMA移动台状态及变迁

CDMA始呼和被呼、位置登记、切换、语音业务释放、1X数据业务等流程。

4.CDMA20001XEV-DORelA原理

1XEV-DORelA前、反向信道

1XEV-DORelA空中接口关键技术(前向时分复用、前向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前向HARQ、前向快速扇区选择和虚拟切换、前向链路调度算法等)

第三部分:

天馈知识

1.天线基础知识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理论

天线的参数(如增益、极化、方向角、带宽、阻抗、波瓣角、下倾、驻波比等)

2.天线的种类及选型

天线的种类

天线选型的一般原则

室内分布系统的天线选型

3.天馈线常见的故障处理

第四部分:

CDMA无线网络优化

1.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2.DT测试工作内容、要求及测试方法

DT测试指标及要求

DT测试方法,包括CDMA1X语音及数据、DO数据

3.CQT测试工作内容、要求及测试方法

CQT测试指标及要求

CQT测试方法,包括CDMA1X语音及数据、DO数据

4.掌握路测仪器、仪表包括:

前台仪表、后台仪表、频谱分析仪、天馈测试仪的操作及使用

5.根据测试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解决常见的导频污染、越区覆盖、覆盖不足等问题

6.站点勘察与选择

7.网优工具的使用,如mapinfo、googleearth等;

三、初级网优工程师考试难度

初级网优工程师认证考试难度适中,原理部分侧重移动通信基础和CDMA基本原理及EV-DO原理。

技能部分重点考察路测仪器、仪表的操作及使用能力,考察网优服务人员根据测试数据和CDMA原理解决无线网络中基本的导频污染,越区覆盖等常见问题。

四、初级网优工程师资质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部分: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是基本概念自己填写答案并记忆)

1.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如:

爱尔兰:

用来统计话务量的A=CT。

单位时间平均呼叫次数与平均呼叫时长乘积

阻塞率:

当我们呼叫时,有时候发现所有链路都处于繁忙状态。

提供的链路数越大阻塞率越小

GOS:

呼损率。

流失话务量/流入话务量

扇区:

蜂窝小区按1:

3或1:

6分裂后,采用边角定向辐射所覆盖的扇型区域

频率及小区:

单位时间内震动的次数。

由多个扇区组成的一个集合

调制:

把窄带信号变成宽带信号有利传输

编码:

用代码表示信息的过程。

所属学科:

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二级学科)

移动通信系统构成

编号:

为每个用户入网接口指定一个唯一的标号。

所属学科:

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二级学科)

多址接入:

移动通信系统中是以信道来区分通信对象,一个用户占用一个信道,当同时有多个用户同时进行通信时用户间通过信道来区分

漫游:

是指蜂窝移动用户从本地网络移动到另一个区域或另一个国家仍能进行通信

切换:

为了使处于覆盖边界的移动台能更好利用强的导频信号,使移动台从一个信道变换为另一个信道

2.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

无线电波衰落

多径效应:

电波在信道中多径传输引起的干涉延时效应

阴影效应:

移动台在快速移动中或者大型物体的遮挡在传播接收区形成半盲区,从而形成电磁场阴影效应。

这种随移动台位置的变化而不断在接收点场强中值引起的不断变化

多谱勒频移:

移动台与接收点相对运动时,使得接收到的信号有一定的延时

3.移动通信抗干扰、抗衰落技术

邻频干扰:

当BTS1和BTS2PN偏置相隔不大时,由于传播路径影响使得传播时延,MS无法区别开来两个BTS的PN,从儿引起的干扰

同频干扰:

在规划PN时,同PN偏置基站位置相隔的太近,

互调干扰:

当两个或者多个干扰信号加到接收机时,由于非线性作用,这两干扰信号的组合频率刚好与有用信号相近或相等而顺利接收

常用的抗干扰抗衰落技术;RAKE接收技术分集技术

第二部分:

CDMA技术原理

1.1CDMA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系指通信双方或至少一方是处于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通信。

20年代开始在军事及某些特殊领域使用,40年代才逐步向民用扩展,最近十年间才是移动通信真正迅猛发展的时期,而且由于其许多的优点,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代:

1980年出现,为模拟话音通信系统,如AMPS、TACS、NMT、NTT等系统。

第二代:

1980年末出现,传递话音和低速数据,为窄带数字通信系统,如GSM、PDC、D-AMPS、CDMA(IS95)等。

第二代半:

1996年出现,用于解决中速数据传递的数字通信系统,如GPRS、IS95B等

第三代:

用于传递高速数据,以支持多媒体应用,如WCDMA、CDMA2000、TD-SCDMA等。

1.2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使众多的用户共用公共的通信线路。

为使信号多路化而实现多址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它们分别采用频率、时间或代码分隔的多址连接方式,即人们通常所称的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三种接入方式。

0用模型表示了这三种方法简单的一个概念.

图1-3三种多址方式概念示意图

FDMA是以不同的频率信道实现通信的,TDMA是以不同的时隙实现通信的,CDMA是以不同的代码序列实现通信的.

1.2.1频分多址

频分,有时也称之为信道化,就是把整个可分配的频谱划分成许多单个无线电信道(发射和接收载频对),每个信道可以传输一路话音或控制信息。

在系统的控制下,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接入这些信道中的任何一个。

模拟蜂窝系统是FDMA结构的一个典型例子,数字蜂窝系统中也同样可以采用FDMA,比如GSM和CDMA系统也采用了FDMA。

1.2.2时分多址

时分多址是在一个带宽的无线载波上,按时间(或称为时隙)划分为若干时分信道,每一用户占用一个时隙,只在这一指定的时隙内收(或发)信号,故称为时分多址。

此多址方式在数字蜂窝系统中采用,GSM系统也采用了此种方式。

TDMA是一种较复杂的结构,最简单的情况是单路载频被划分成许多不同的时隙,每个时隙传输一路突发式信息,TDMA中关键部分为用户部分,每一个用户分配给一个时隙(在呼叫开始时分配),用户与基站之间进行同步通信,并对时隙进行计数。

当自己的时隙到来时,移动台就启动接收和解调电路,对基站发来的突发式信息进行解码。

同样,当用户要发送信息时,首先将信息进行缓存,等到自己时隙的到来.在时隙开始后,再将信息以加倍的速率发射出去,然后又开始积累下一次突发式传输。

TDMA的一个变形是在一个单频信道上进行发射和接收,称之为时分双工(TDD)。

其最简单的结构就是利用两个时隙,一个发一个收。

当移动台发射时基站接收、基站发射时移动台接收,交替进行。

TDD具有TDMA结构的许多优点:

突发式传输、不需要天线的收发共用装置等等。

它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在单一载频上实现发射和接收,而不需要上行和下行两个载频,不需要频率切换,因而可以降低成本。

TDD的主要缺点是满足不了大规模系统的容量要求。

1.2.3码分多址

码分多址是一种利用扩频技术所形成的不同的码序列实现的多址方式,它不像FDMA、TDMA那样把用户的信息从频率和时间上进行分离,它可在一个信道上同时传输多个用户的信息,也就是说,允许用户之间的相互干扰。

其关键是信息在传输以前要进行特殊的编码,编码后的信息混合后不会丢失原来的信息。

有多少个互为正交的码序列,就可以有多少个用户同时在一个载波上通信。

每个发射机都有自己唯一的代码(伪随机码),同时接收机也知道要接收的代码,用这个代码作为信号的滤波器,接收机就能从所有其他信号的背景中恢复成原来的信息码(这个过程称为解扩)。

CDMA按照获得带宽信号所采取的调制方式分为直接序列扩频(DS)、跳频(FH)和跳时(TH),如下图所示:

图1-4三种CDMA扩频方式概念示意图

1.3扩频通信原理

1.3.1扩频通信基本概念

所谓扩展频谱通信,可定义如下:

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其信号所占有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所必需的最小带宽;频带的展宽是通过编码及调制的方法实现的,与所传信息数据无关;在接收端则用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解调来解扩及恢复所传信息数据。

此定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信号的频谱被展宽了;

(2)信号频谱的展宽是通过扩频码序列调制的方式实现的。

我们知道,在时间上有限的信号,其频谱是无限的.信号的频带宽度与其持续时间近似成反比,因此,如果用很窄的脉冲序列被所传的信息调制,则可产生很宽的频带信号.这种很窄的脉冲码序列,其码速率是很高的,称为扩频码序列;

(3)采用的扩频码序列与所传信息数据是无关的,也就是说它与一般的正弦波信号一样,丝毫不影响信息传输的透明性,扩频码序列仅仅起扩展信号频谱的作用;

(4)在接收端用相关解调来解扩。

1.3.2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如图1-5所示:

图1-5扩频通信基本原理

在发端输入的信息(比特率bit)先经过信息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符号率symbol),然后由扩频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码片率chip)。

展宽后的信号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收端接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解扩,最后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

由此可见,一般的扩频通信系统都要进行三次调制和相应的解调。

一次调制为信息调制,二次调制为扩频调制,三次调制为射频调制,以及相应的信息解调,解扩和射频解调.按照扩展频谱的方式不同,现有的扩频通信系统可分为:

直接序列(DS)扩频,跳频(FH)扩频,跳时(TH)扩频,线性调频(Chirp)扩频,以及上述几种方式的组合。

1.3.3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在扩频通信中采用宽频带的信号来传送信息,主要是为了通信的安全可靠,这可用信息论和抗干扰理论的基本观点来解释。

信息论中的仙农(Shannon)公式描述如下:

其中C------信道容量(比特/秒)

N-----噪声功率

W----信道带宽(赫兹)

S---------信号功率

此公式原意是说:

在给定信号功率S和白噪声功率N的情况下,只要采用某种编码系统,我们就能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以接近于C的传输信息的速率来传送信息。

但同时此公式也指出,在保持信息传输速率C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用不同频带宽度W和信噪功率比S/N来传输信息。

换句话说,频带W和信噪比S/N是可以互换的。

如果增加频带宽度,就可以在较低的信噪比的情况下用相同的信息率以任意小的差错概率来传输信息。

甚至在信号被噪声湮没的情况下,只要相应地增加信号带宽,也能保持可靠的通信.此公式指明了采用扩展频谱信号进行通信的优越性,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