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7077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doc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训练(A)

一、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郡县制B.宗法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5、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7“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8、学者黄仁宇认为:

“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9、“(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D.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10、《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察举制 B.封国制   C.郡县制   D.推恩令

11、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

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

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12、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

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13、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14、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

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6、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B.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C.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17、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18、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19、《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20、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21、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中朝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2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

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23、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制D.元代的中书省制

23、《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

宋代为: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

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D.文化专制的扩展

2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

A.协理奏章B.参与决策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25、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6、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

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27、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8、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2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30、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

这表明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强制性B.民主性 C.家族性 D.公平性

3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

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3分)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达标训练

1---5BCCCB6---10DCDBD

11---15BCABC16---20BCCBC

21----25BAAAC26----30DCDCD

【答案】

(1)选官制度: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2分)

进步性:

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5分)

(2)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分)

(3)借鉴价值:

人才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