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物质推断题带答案word资料12页.docx
《中考化学物质推断题带答案word资料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物质推断题带答案word资料12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物质推断题带答案word资料12页
1-14.(7分)现有甲、乙两包白色固体,已知甲中含有NaCl、NaNO3、Na2CO3、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乙为纯净物,是初中化学学习中涉及到的物质.为了证明甲、乙两包固体的成分,现进行如下实验: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实验一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操作步骤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甲中少量粉末加足量水充分溶解
溶液呈无色
甲中含有NaCl、NaNO3、Na2CO3、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
②取①中所得溶液少量,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了蓝色
溶液pH > 7(填“>”、“<”或“=”
③另取①中所得溶液少量,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甲中一定含有 NaOH (填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 Na2CO3 ,可能含有 NaCl、NaNO3 .
(2)实验二(部分物质在流程图中未列出)
根据以上实验推断,乙物质为 (NH4)2SO4 (填写化学式),使用该物质时应注意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
【解答】解:
(1)实验一:
根据题意,加入石蕊试液变蓝色,说明溶液呈碱性,则pH>7,而Na2CO3、NaOH均呈碱性,加稀盐酸后无明显现象,说明混合物中一定不含Na2CO3,则一定含有NaOH.对于NaCl、NaNO3没有进行验证,所以均可能含有.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甲中少量粉末加足量水充分溶解
溶液呈无色
甲中含有NaCl、NaNO3、NaCO3、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
②取①中所得溶液少量,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石蕊试液变了蓝色
溶液pH>7(填“>”、“<”或“=”
③另取①中所得溶液少量,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甲中一定含有NaOH(填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Na2CO3,可能含有NaCl、NaNO3.
(2)实验二:
根据图可知,气体通入澄清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可知为碱性气体:
氨气;而所得无色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可推测为硫酸钡沉淀;故根据以上实验推断,乙物质为(NH4)2SO4(填写化学式),使用该物质时应注意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
故答为:
(1)②>;③NaOH;Na2CO3;NaCl、NaNO3
(2)(NH4)2SO4;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答具体的物质或碱均可)
2-13.(6分)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Na2CO3 (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HCl ;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
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
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 HNO3、NaNO3和Ca(NO3)2 ;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 氯化钡 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呈现红色 .
【解答】解:
(1)只有碱性溶液才能使酚酞变红,根据题给条件可以知道在混合溶液中不含有盐酸,在滴加氢氧化钙得到白色沉淀,可知溶液中存在着碳酸钠溶液,
(2)向红色溶液中加入稀硝酸直致红色消失后加入硝酸银产生了白色沉淀,可以知道在溶液中还含有氯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应该含有硝酸钠,同时由于实验I中的过量的氢氧化钙要和加入的过量的稀硝酸反应而生成硝酸钙,所以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HNO3、NaNO3和Ca(NO3)2;
(3)根据
(1)和
(2)的解答可以知道,氢氧化钠是可能存在的物质,要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只要排除实验过程中加入氢氧根离子的干扰即可,所以可以用氯化钡来代替氢氧化钙,充分反应后,若溶液仍然呈红色则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
(1)Na2CO3;HCl;
(2)HNO3、NaNO3和Ca(NO3)2;
(3)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呈现红色.
3-13.(7分)有一包固体,可能由硝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小组设计并开展以下实验:
已知,步骤Ⅰ中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呈蓝色.无气泡产生.步骤Ⅱ、Ⅲ中均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硝酸铜、硫酸钠 .
(2)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碳酸氢钠 ,证据是 向固体中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
(3)步骤II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SO4+Ba(NO3)2=2NaNO3+BaSO4↓ .
(4)步骤Ⅲ所得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硝酸、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 .
【解答】解:
(1)固体加过量稀盐酸,固体完全溶解且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铜;步骤Ⅱ加入过量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
(2)固体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所以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碳酸氢钠;
(3)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沉淀,化学方程式是Na2SO4+Ba(NO3)2=2NaNO3+BaSO4↓;
(4)根据向固体加过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且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铜,所以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加入过量硝酸钡,说明硝酸钡有剩余,所以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钡;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硫酸钡沉淀,所以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钠;
故答案为:
(1)硝酸铜、硫酸钠;
(2)碳酸氢钠;向固体中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3)Na2SO4+Ba(NO3)2=2NaNO3+BaSO4↓;(4)硝酸、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
4-12.某白色粉末固体甲,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某溶液乙中可能含有硝酸钡、氯化钠.为探究他们的成分,某化学小组开展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呈 碱性 (酸性、中性、碱性),步骤II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是 过滤 .
(2)固体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硫酸钠、氢氧化钠 ,滤液C中除了指示剂外还含有的溶质是 氢氧化钠、硝酸钡、硝酸钠、氯化钠 .
(3)根据步骤IV不能确定固体甲中某种物质一定存在的理由是 溶液乙中也可能含有氯化钠 ,要证明甲中该物质的存在,需要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另取少量固体甲,加过量水溶解,加入过量硝酸钡和稀硝酸,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
【解答】解:
(1)根据酚酞试液变红色,可以判断溶液显碱性,过滤可以把溶液和沉淀分离.
故填:
碱性;过滤.
(2)溶液A呈碱性,说明氢氧化钠、碳酸钠至少含有一种,加入乙溶液时有沉淀生成,说明乙中含有硝酸钡,如果甲中含有碳酸钠时,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能够溶于稀硝酸中,因为沉淀不溶解,说明甲中不含有碳酸钠,则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硫酸钠,因为沉淀是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硫酸钡;
向滤液C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银溶液时,生成的沉淀是氯化银,说明滤液C中含有氯化钠;
滤液C中除了指示剂外还含有的溶质是:
没有反应的氢氧化钠,过量的硝酸钡,反应生成的硝酸钠,还有氯化钠.
故填:
硫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钡、硝酸钠、氯化钠.
(3)根据步骤IV不能确定固体甲中是否含有氯化钠,因为溶液乙中也可能含有氯化钠.
故填:
溶液乙中也可能含有氯化钠.
要证明甲中氯化钠的存在,需要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另取少量固体甲,加过量水溶解,加入过量硝酸钡和稀硝酸,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有氯化钠.
故填:
另取少量固体甲,加过量水溶解,加入过量硝酸钡和稀硝酸,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5-11.(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A、B、C、D分别是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硫酸钠中的一种,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一所示.(“→”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OH﹣
NO3﹣
Cl﹣
SO42﹣
CO32﹣
H+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Na+
溶
溶
溶
溶
溶
Ca2+
微
溶
溶
微
不
Ba2+
溶
溶
溶
不
不
Mg2+
不
溶
溶
溶
微
(1)四种物质中,属于盐类的物质是 Na2SO4、Na2CO3 (填化学式,下同).
(2)物质D是 NaOH .
探究二:
设计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验证某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碳酸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并提纯氯化钠,其实验流程及部分实验现象如图二所示.
(3)药品溶液的pH 大于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试剂甲是 BaCl2 溶液.
(4)第Ⅲ步实验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泡产生,上层清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
(5)证明药品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证据是 第Ⅱ步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后,上层清液仍为红色 ;第Ⅳ步所得滤液中除指示剂外,还含有的溶质是 NaCl、BaCl2、HCl .
【解答】解:
(1)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碳酸钠是由碳酸根离子、钠离子形成,硫酸钠是由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形成,氢氧化钙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成,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