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2100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选择题含答案Word格式.docx

”“悬而未决”是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古罗马哲学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

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

(C)(C)

(C)

(D)(D)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10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1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1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

14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C自在之物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15.“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多元论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6“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17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

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这表明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

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20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B事物的特殊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D矛盾的主要方面

21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B唯心主义的C形而上学的D相对主义的

22中国古代哲学提出:

“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C一分为二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

2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24.计算机网络技术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D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26“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

战马蹶,骑士绝;

骑士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27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A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B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

C二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范畴D前者是本质的规定,后者不是本质的规定

28.“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

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论

2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夜的关系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30.或然率是对

A.可能性在本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一种说明C.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D.可能性在实践意义上的说明

31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32“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33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

A认识的客体B认识的主体

C认识工具和手段D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34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A主观性原则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

35“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C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36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37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8“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

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39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自然的既定的关系

B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C纯粹的功利关系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

40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C真理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42思维方法在本质上就是

A实践方法B科学认识方法C理性认识方法D纯粹的客观知识

4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4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4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46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国家D军队

47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48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49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5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的性质B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性质C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51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是要指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5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是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C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53“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C历史机械观点D历史辩证法观点

5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