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7363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的研究文档格式.docx

年份

1954

1996

1998

1999

年最高水位Z/m

年最大流量Q/m3s-1

79900

67500

68600

68500

注:

表内水位为水文站实际观测值未作断面换算。

2螺山周围河道概况和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主要影响因素

2.1螺山周围河道概况

螺山河段上段城螺河段长,沿岸受城陵矶、白螺矶~道人矶、杨林矶~龙头山和螺山~鸭栏等天然节点控制,河床分汊,河道稳固。

下段新堤河段,主要受下游赤壁山节点控制,但因节点间距离较长,对水流的控制作用较弱,水流出螺山后河道逐渐加宽,主流摆幅较大,河床多段呈散乱宽浅,为边滩、潜洲的进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1994年实施界牌河段整治以来,边滩、新淤洲等成型淤积体淤高完整,河道趋向稳固。

本河段的地理位置特殊,上接长江中游蜿蜒曲折的下荆江河段与洞庭湖出口的交汇处;

下有陆水及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入汇。

洞庭湖的调蓄和下游支流的涨落水流对该河段的水位流量关系有必然影响。

尤其本世纪以来下荆江发生的几回自然和人工裁弯,河长缩短太多,加速三口萎缩,引发了江湖关系的调整和本河段水沙条件和河势的转变。

螺山水文站的大体特征

螺山水文站位于湖北洪湖市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294911km2,中、高水位时河段顺直长约2km,测流断面呈W型,断面冲淤转变较大,主泓位置历年来有所摆动。

该站水位流量关系主要受节点控制,螺山和鸭栏矶出露的基岩及下游30km右岸赤壁山对该站水位流量关系起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螺山站历年水沙情形转变,见表2。

表2螺山站水沙统计表

时段

含沙量(kg/m3)

平均流量(m3/s)

平均径流量(亿m3)

平均输沙量(亿t)

1954~1958

21500

6801

1959~1966

20000

6320

1967~1972

6312

1973~1980

20100

6343

1981~1988

6334

1989~1995

20600

6495

能够看出,1954年至1988年螺山站含沙量逐时段增加。

下荆江裁弯后,含沙量增加值相对较大。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

螺山站所处河段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站水位流量关系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主要包括:

a、断面和河段的冲淤转变及河势调整;

b、洪水涨落率影响;

c、下游堤防、洲滩转变及分洪和下游变更回水的顶托影响等。

现就各因素的影响情形分述如下。

断面和河段冲淤

自1954年以来螺山站断面一直处于不稳固的变更当中。

1954~1966年该站的水位~面积曲线呈左移趋势,1966~1976年变更不大,1976年以后左移趋势加倍明显,至1986年淤积达到极点。

1987年后开始冲洗,至1996年大体接近50~60年代状态,随后又呈现淤积状态。

说明自下荆江裁弯以后,螺山河段淤积明显。

从螺山断面的冲淤进程,能够初步推断荆江裁弯引发的江湖关系的调整和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正在向螺山以下河段推动,螺山以下周围河段在此后一段时刻内仍将以淤积为主。

90年代城陵矶至螺山水位落差的减少和螺山至龙口水位落差的增加,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螺山至龙口河段内淤积进展的可能性。

洪水涨落和回水顶托

历年螺山站中高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均呈不规则的时序型绳套曲线,同一水位下流量差一般为20~30%,最大可达50%以上;

在流量为50000m3/s时,水位变幅可达1~2m;

当水位为33m时流量变幅为10000~15000m3/s。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洪水的涨落和下游回水的顶托。

当洪水来源主要系洞庭湖来水时,因长江底水较低,洪水涨落影响较荆江来水要大;

当上游来水与螺山以下区间洪水(如陆水、汉江和螺山以下电排站排涝入江的水量)遭遇时,顶托影响加重,从而使水面比降减少,流速降低,水位举高。

按照50~90年代城陵矶(七里山)、螺山、龙口三站水位落差转变的分析,发觉三站落差的转变呈现以下趋势:

城陵矶~螺山河段,60年代与50年代比较逐渐增大,螺山站水位高于29m时增大幅度在0.2m左右,水位29m以下时增幅为左右;

70~80年代与60年代比较水位29m以上大体一致,而水位29m以下增大约;

90年代较80年代减少约,与60年代相当。

而螺山至龙口河段,50~80年代高水落差大体稳固,低水(水位29m以下)60~80年代较50年代有明显增大,平均增幅在以上;

90年代各级水位均有偏大趋势,增幅为左右水面落差的这一转变趋势无疑对水位流量关系会产生影响。

3水位流量关系转变分析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呈现的复杂的多值关系,使得次洪与次洪、年际与年际之间缺乏可比性。

要水位流量关系在次洪、年际间具有可比性,必需将各类因素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转换到同一基础上,亦即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综合落差指数法来探求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转变。

天然河道的洪水演进可用圣维南()方程组描述。

由圣维南非恒定流动量方程

作适当变换并忽略惯性项()后,可得:

以上式中Q为流量;

K为流量模数;

S0为稳固流比降;

h为水深;

x为距离;

V为流速;

t为时刻;

g为重力常数。

对于两固定断面而言

式中:

△Z表示两固定断面的水位差;

L为两固定断面的间距。

以式

(2)代入式

(1),则有

由于K与水深为单值关系,而L为常数,故K/也与水深成单值关系,令

即可导出落差指数法的理论公式,即

式中q称单值化流量(或流量校正因素)。

上式中落差指数是理论值,当水面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时,尤其当两固定断面距离较远时水面线比较明显地表现为曲线,欲使曲线落差逼近直线落差,式(4)的处置不必然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经验性地将式(4)表示为:

此即落差指数法的大体公式。

实践证明,式(6)较式(5)处置方式更灵活,效果更好。

螺山站上距洞庭湖出口七里山,下游61km有龙口水位站(1986年下迁8km并更名为石矶头水位站)。

采用综合落差指数分析时,综合落差公式为

△Z=a△Z1+b△Z2

△Z1为七里山至螺山站落差,表示涨落影响;

△Z2为螺山至龙口站落差,表示回水顶托影响,其中1986年以后以石矶头水位换算至龙口;

a、b表示两河段落差的权重,在必然意义上可把a看做考虑涨落影响的权重系数,b可看做考虑回水顶托影响的权重系数,在计算时一般取a=L2/(L1+L2)、b=L1/(L1+L2),其中L一、L2别离为七里山至螺山、螺山至龙口的间距,本次分析取a=、b=。

资料采用年限为1954~1999年,并划分为6个时期即:

1954~1966年、1967~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3年、1994~1999年。

每一个时期按年最高水位从高到低选1~4个典型年。

具体年份为:

1954、195六、1957、1964、196八、196九、1970、1973、197六、1980、198二、1983、199一、199六、199八、1999共16年。

水位单值化流量关系转变

通过16个典型年资料运算机逐层统计识别优选,使各年Z~q关系拟合最佳。

发觉综合落差指数年际间转变较大,50~80年代其值在~之间变更,进入90年代以后逐渐衰减,至1996~1999年其值在~之间。

综合取α=,各典型年Z~q关系拟合较好,符号、适线、偏离数值查验合理,各年水位单值化流量关系测点标准差在~%之间,单值化流量测点对单值化线相对误差小于10%的测点占全年测点总数的比例为80~100%,符合《水文年鉴编印规范》单一曲线的定线标准。

将各年Z~q关系点绘在同一图上,能够看出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年际间转变较大。

与1954年关系线比较,除195六、1957年关系线外,60~90年代关系线系统偏左,且逐年代左移。

该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总的趋势是:

同流量级水位90年代比50年代明显举高,同水位级泄流能力90年代比50年代明显降低。

为进一步分析同流量级水位的举高量和同水位级泄流能力的减少量,按照各水位级和流量级七里山至螺山、螺山至龙口可能出现最大、最小和平均落差,按各个时期的平均线比较推算出各流量级水位的转变量和各水位级泄流能力的转变量,并将计算功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能够初步得出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转变规律:

(1)随着流量的增加水位抬升转变量逐渐减少,但同流量级水位抬升量有逐年增加趋势,且水位的抬升转变以1967~1981年最为显著,1982年以后流量40000m3/s以下水位抬升趋于平缓,流量40000m3/s以上1994年以后抬升转变量

加大。

若按各个时期分析样今年份的平均线比较,1994~1999年与裁弯前对比30000m3/s以下对应平均落差时水位举高量在以上;

30000~40000m3/s水位举高量为~;

40000~50000m3/s水位举高量为~。

(2)螺山断面的泄流能力已发生显著转变,1954~1981年减少较多,1994~1999年与裁弯前比较,水位25~33m按平均落差计算泄流能力减少5500~6130m3/s左右;

水位20m泄流能力减少3360m3/s左右,但该水位级自1987年以后泄流能力较80年代初略有增加。

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转变

动量方程式

(1)在必然程度上表征了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的大体特性。

模型主要受控于洪水特性(包括水位的高低转变、洪水的自然涨落和变更回水的顶托)和河道的边界条件,能够近似地以为是自然洪水特性和河道边界条件在水位流量关系上的映射。

对式

(1)作适当变形后,按参考文献[6]的算法,以螺山站16个典型年按年度划分的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

各年拟合精度较之单值化处置的精度有较明显的提高,水位流量关系测点标准差在~%之间,点对线相对误差小于10%的测点占年测次总数的比例为~100%。

1954年洪水是长江近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洪水,且已作为长江中下游防洪计划的典型年。

在目前的河道条件下,若重演1954年的水位,水位流量关系和河道的泄流能力将会如何转变呢?

这是许多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以1954年七里山、螺山、龙口三站的水位进程输入各典型年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模型,推算出相应的流量进程并转换为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后与1954年模型实际推算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进行比较,十分明显地看到了两线的不同。

由于输入的洪水条件完全相同,而曲线之间的不同在必然意义上能够以为主如果河道转变造成的。

比较发觉:

各典型年中除195六、1957年模型推算曲线较1954年实际模拟线偏右外,其余各典型年明显偏左。

表明若重演1954年水位,进入60年代以后,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转变总的趋势是:

泄流能力降低,其中以1996年水位32m流量减少7100m3/s为最大;

同流量时水位举高,当流量为50000m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