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马斯洛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认识马斯洛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马斯洛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
“我十分孤独不幸。
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其状况后来才有所改变。
马斯洛从五岁起就是一个读书迷,他经常到街区图书馆浏览书籍,当他在低年级学习美国历史时,托马斯·
杰斐逊和亚伯拉罕·
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
几十年以后,当他开始发展自我实现理论时,这些人则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实现者的基本范例。
青少年时期他曾因体弱貌丑(鼻子太大)而极度自卑,藉锻炼身体冀求得到补偿。
进人大学后读到A.阿德勒著作中自卑与超越的概念,得到启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马斯洛的早年经历不仅影响了儿时的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后的马斯洛仍然害怕当众发言。
以至于每一次演说之前他都会经历极为强烈的焦虑。
他的父母未受过教育,但他们坚持让他学习法律。
起初他满足他们的愿望于1926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
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
三个学期之后,他转往康奈尔大学。
他的心理学导论课的教师是W.冯特的学生-构造主义学派的创始人E.铁钦纳,但他很快厌倦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分析和铁钦纳的枯燥乏味。
不久又返回纽约市立学院。
1928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BerthaGoodman)结婚,他们有两个女儿。
马斯洛宣称,他真正的生命是从结婚和转学威斯康星大学时开始的,那时马斯洛20岁,贝莎19岁。
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也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当时行为主义代表之一C.赫尔研究动物学习行为。
然而,随着他日益增多地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S.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渐渐减退。
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个重要的发现。
他写道:
“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使我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
它不是能成立的。
”
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的身上有无限的潜在能力。
如果适当地运用它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象幻想中的天堂一样美好
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威斯康星大学,他选修了美国灵长目动物研究的主导研究者,以研究罗猴和依恋行为知名的H.哈洛的研究实习课,并成了哈洛的研究助手,后来又成了他的第一个博士生。
期间另一位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M.魏特海默也曾任马斯洛的老师。
至此,他渐渐对猿猴产生了兴趣,并自信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在对猿猴的支配权和性行为的研究中,马斯洛闯入了一个几乎完全未知的领域。
1932年2月至1933年5月,马斯洛每天花数小时,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对不同种类的35个灵长目动物悄悄进行观察,并做详细的笔记。
并完成了题为《支配驱力在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社会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的博士论文,用来证明不仅在猿猴,而且在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的社会行为和组织中,支配驱力都是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
他注意到支配似乎源自一种“内在的自信心”或“优越感”,而不是通过肉体攻击取得的。
在某种意义上,他正在构思一个建立在支配驱力之上的初步理论,用来解释高级动物中的许多社会行为。
由于他的论文非常出色,他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E.桑代克留下了深刻印象,桑代克在哥伦比亚大学给马斯洛提供了一份博士后奖学金,并邀请马斯洛在其所在的教育研究学院协助自己进行新的课题研究。
1935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
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
直到1937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
在布鲁克林学院期间影响马斯洛心理学思想转变的原因有四:
1.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后,他观察婴儿行为的奇妙现象,使他领悟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企图藉动物研究结果推论解释人类行为的做法,根本不切实际。
因此他曾对人说:
“我敢说,凡是亲身养育过小孩的人,绝不会相信行为主义!
”
2.受现象论中所强调的立即和直接经验观念的影响。
3.受存在主义哲学家所强调的个人存在和自由意志观念的影响。
4.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中整体论理念的影响。
马斯洛在布鲁克林任教期间,正是德国纳粹迫害学术思想时期,很多欧洲著名心理学家避难美国,他亦因而得识格式塔心理学家魏特海默、W.柯勒和考夫卡及精神分析心理学家K.霍妮、阿德勒及E.弗洛姆等人。
这些人的思想都对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念产生了影响。
1951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1954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
直到1961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32分会。
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196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69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Laughlin)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1970年8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
1971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
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事尽瘁所获致的成果。
马斯洛的主张虽未完全取代行为主义,但他所强调的心理学应研究人性整体的思想,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具体言之,马斯洛心理学思想最大贡献,有以下几点:
1.人本心理学方法论马斯洛所推动和发展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批判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
他反对在心理学研究中把人当作动物和机器和盲目照搬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机械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倡导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以“整体动力论”消除还原主义的弊端,消解科学与价值的矛盾,使心理学成为“价值科学”,提倡性善论和对健康人格的研究,重视人的潜能、自由、责任和尊严,强调人性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2.人性本质观对人性本质的看法,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显示了以下四个论点:
1)对心身关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心身合一的一元论观点,此观点显示在其需求层次论,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的发展是采连续观。
2)天性与教养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天赋善根是其一生发展的内在潜力。
3)对知识来源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综合观点,他认为理性主义所讲的先天理性、经验主义所讲的后天经验及现象论所指直觉,全都是知识的来源,而直觉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4)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的解释,马斯洛持非决定论的看法,不但反对物质决定论,而且也反对精神决定论。
因此他强调个人的行为决定于他自己,决定于他自己的需求和自由意志,此点正显示马斯洛思想的“人本”特征。
3.需求层次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主要载于他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
惟他所指“动机”一词,并非如一般所持“动机是促发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说法;
他所说的动机,是指人性本质中的善根。
动机像一棵大树的种子,在长成大树之前,种子之内已蕴藏了将来成长为一棵大树的一切内在潜力。
人类的动机也就是个人出生后一生成长发展的内在潜力。
因此,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亦即其人格发展理论。
马斯洛在该书中,将动机视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故而称为需求层次论(need-hierarchytheory)。
1954年他在书中将动机分为5层:
生理需求(ps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与归属的需求(loveandbelongingneeds)、尊重需求(esteemneeds)、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lizationneeds),1970年新版书内,又改为如下之7个层次: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needs),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3)隶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andloveneeds),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self-esteemneeds),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5)知的需求(needtoknow),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美的需求(aestheticneeds),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解释,各种需求层次之间存在有以下的关系和特点:
1)各层需求之间不但有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
只有低一层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才会产生。
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意外。
例如:
创造性的人的创造驱力;
比任何其它需要都更为强烈,也有些人的价值观和理想是如此强烈。
以致宁愿死也不放弃他们。
2)七层需求分为两大类,较低的前四层称为基本需求(basicneeds),较高的后三层称为成长需求(growthneeds)。
基本需求有一共同性质,为均系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产生,故而又称匮乏性需求(deficiencyneeds)。
3)较高层次的需求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就像生物的进化一样;
4)需求的层次愈高,其完全存在的可能性较低,这种需求容易消失,同时相伴的酬赏延迟也较没关系;
5)生活在高需求层次的人意味着其物质性的事物较充分,较长寿,较少生病,睡得较好,胃口较佳;
6)高层次的需求强度较弱;
7)高层次需求得来的满足是较为主观的,如非常幸福,心情十分平稳,内在生活非常富裕等;
8)当个人的环境(经济、教育等环境)较好时,个人较易满足高层次的需求;
9)当个人满足其高层次需求之后,个人愈可能接近自我实现的目标。
4.自我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据马斯洛估计,人群中能够自我实现者不过十分之一,原因是个人条件之外,难免受环境因素的限制。
他选出美国名人中杰佛逊、林肯、爱因斯坦等人,认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