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0120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编制_精品文档Word文档格式.doc

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受到人格、自尊水平、父母教养方式、价值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2-14],而大学生人际关系受阻,主要是由个体的自卑、自负、猜疑、胆小、害羞、嫉妒等主观体验造成的[15,16]。

对大学生的人际相处状况进行调查,进而对受阻情况提出相关的合理解决办法,让更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自我评价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所以自我评价起来具有一定困难,具有很大程度的个体差异。

所以,制作此量表,以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际相处关系进行测量和比较。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利用网络随机寻找大学生被试155名,其中男65人,女90人;

大一35人,大二94人,大三19人,大四7人;

独生子女43人,非独生子女112人;

城市24人,城镇40人,农村91人;

正处于恋爱的45人,没恋爱的110人。

发放问卷的回收且可利用率为100%。

2.2测量工具的编制

本研究查阅各种的相关文献,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做狭义的定义:

“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同室关系是大学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关心与异性的来往,和老师、父母的沟通,和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的相处,交往目的,人生观、价值观、兴趣爱好、态度上的异同,榜样、需求和个性、安全等。

开放式调查问卷同时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集中于宿舍、所在班级,所以,以此为理论依据建构本问卷,主要以个性人格特征、人际安全两个维度为框架。

个性人格特征指大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的态度、看法、心情和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及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的评估等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因素;

人际安全指在与人交往中出于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让自己感到舒适安全或在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帮助的需求等方面的因素。

参照题目的编写原则和方法,以及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其他方面的问卷。

自行编写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自我评价调查量表》的初始稿。

该量表的初始稿共34道题目,其中人际安全18道,个性人格特征16道,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越好。

2.2.1.1项目分析

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对问卷项目的区分度进行分析。

第一,采用P直法的方法,取总分在前27%的高分组和后27%的低分组,进行高低两组被试在每题总分数上的差异性检验。

统计结果(见表1)表明本问卷并非所有题项的CR值均达0.05以上的显著性,要剔除第12、21、23、24、26、27、30、33、34道题项。

表1:

总分高低分组的M值、SD值,每个题目的t值、p值表

GroupStatistics

极端分组

M

SD

t

p

Q8

1.00

3.63

0.84

-4.55

0.00

Q25

3.15

1.07

-2.64

0.01

2.00

4.37

0.74

3.70

0.94

Q9

3.29

0.85

Q26

2.63

0.96

0.39

0.70

4.33

0.60

-6.85

2.54

Q10

3.46

Q27

2.17

0.69

0.95

0.35

4.39

0.58

-6.25

0.99

Q11

-4.25

Q28

3.21

0.80

-2.88

4.41

0.83

3.78

1.11

Q12

4.04

0.71

-1.11

0.27

Q29

3.17

-3.15

4.22

0.81

0.89

Q13

2.69

-5.91

Q30

3.67

0.86

-1.87

0.06

3.72

4.02

0.98

Q14

3.23

1.10

Q31

2.25

1.06

-3.75

4.20

0.72

-5.08

3.11

1.16

Q15

3.35

1.04

-2.76

Q32

3.06

1.02

-4.22

3.93

3.98

1.09

Q16

3.88

0.64

-4.19

Q33

1.14

1.15

0.25

4.43

0.65

2.89

1.18

Q17

2.75

-5.46

Q34

2.90

1.13

0.50

0.62

2.78

Q18

3.52

Q35

3.54

4.54

0.55

-6.24

-2.35

0.02

Q19

1.90

Q36

3.13

-2.31

2.52

1.31

-2.77

3.59

0.91

Q20

0.90

Q37

2.58

-5.59

0.76

3.74

Q21

0.97

0.19

Q38

0.93

2.50

1.17

4.65

0.53

-4.06

Q22

3.00

-6.69

Q39

4.07

-4.15

Q23

2.79

1.03

-1.96

0.05

Q40

3.60

0.79

3.22

0.59

-3.05

Q24

-1.95

Q41

1.01

-3.21

3.80

已经剔除的题不再进行第二步的相关法分析。

第二,用相关法计算各题项与整份问卷的相关稀疏,统计结果(如表2)表明,第19、25、29、35、36题的相关系数小于0.3,予以删除。

表2:

各个题目与被试答题总分的PearsonCorrelation分析表

Correlations

PearsonCorrelation

0.34

Sig.(2-tailed)

N

155.00

0.52

0.47

0.31

0.44

0.36

0.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