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980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同步学案.docx

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同步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目标导航]--------------------明目标·知重点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表现。

2.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3.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自主学习]

1.恢复国民经济(1949--1952年)

(1)背景: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

到l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背 景

措 施

结 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

优先发展重工业,先后建成鞍钢、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等企业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①农业:

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细微点拨]

(1)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1953-1957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①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②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材料二 下面是③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

[讲史料]

(1)①说明投资领域的侧重点;②说明援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及新建企业重点分布地区。

(2)③史料隐含两层信息:

一是资本主义工业逐渐消失;二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用史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特点。

请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2)材料二反映了1950-1956年我国经济成分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请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变化:

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

意义:

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

[自主学习]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国内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当前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经济调整(1962——1965年)

①目的:

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成效:

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内容

(2)影响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细微点拨]“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材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城市中……一而再、再而三地①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②公共食堂、幼儿园……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讲史料]

(1)①说明当时的经济建设出现了冒进倾向。

(2)②说明集体化被明显夸大了。

[用史料]

(1)材料一说明“大跃进”有哪些危害?

请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2)材料二体现了人民公社什么特点?

实质如何?

请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特点:

“一大二公”。

实质:

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知识点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自主学习]

1.原因: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3.调整

(1)周恩来:

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

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细微点拨]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为拨乱反正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探索做了必要准备,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阶段。

[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

国民经济的劫难

材料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农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

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3%

558.7

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

亿元

-25%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

亿元

-13.9%

(1)材料反映出什么问题?

原因是什么?

请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问题:

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总收入连年大幅下降,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

“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劫难。

(2)针对材料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请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周恩来的恢复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重难突破·拓展提升]

1.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渐进性和长期性。

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成因

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对点演练]

1.(2017·福州期末)“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解析】根据“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可知主要在工业布局方面的调整,故A项正确;材料里面只有建厂,没有说明是否重工业,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但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只是工业化的起步,工业落后的面貌远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答案】A

2.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1)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原因

客观原因:

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主观原因:

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致使“左”倾错误影响经济建设。

(3)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

化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