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8623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检测Word文件下载.docx

答案 C

2.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捕获总鸟数

麻雀

黄鹂

第一次捕捉

100

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102

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小

解析 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

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

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

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

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答案 D

3.(改编题)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解析 分析题图1可知,a是出生率,b是死亡率,A错误;

E点净补充量为0,此时种群数量最大,不是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海洋鱼类捕捞应保持的最适宜数量应该是补充量最大的点,B错误;

分析图2可知,F点害虫的增长速率最大,应该在小于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C错误;

分析题图可知,G点净补充量为0,该点是代表环境容纳量,即K值,D正确。

4.(2015·

湖州调研)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解析 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本实验在不同时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

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5.(2015·

北京高考)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

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l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定时灌溉

不驱走大蚂蚁

增加35

驱走大蚂蚁

增加70

不灌溉

减少10

减少2

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土壤含水量和大蚂蚁的存在都影响了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进而影响了小蚂蚁的数量增长。

A错误,C、D正确;

实验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

10m观测点。

这种调查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

答案 A

6.(2015·

江苏高考)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1mm×

1mm×

0.1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解析 本题考查血细胞计数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

每个计数室的边长是1mm,深度是0.1mm,故容积为1mm×

1mm×

0.1mm;

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时应先盖盖玻片后滴加培养液;

计数时除统计小方格内部的细胞外,还需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的细胞。

答案 B

7.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选项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选项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选项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

选项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8.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g

B.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

C.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

D.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

解析 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高于0.75g,故A错误;

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故B错误;

由图可知,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达到蝌蚪变成幼蛙所需的最小体重的时间越长,故C正确;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长发育,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缩短,故D错误。

9.(2015·

郑州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

B.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因素的调节

D.在家禽养殖中,应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

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病毒感染率;

甲曲线bc段,该种群的增长率逐渐减小,而种群密度逐渐增大,所以它们之间呈负相关;

题图显示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因素的调节;

在家禽养殖中,可适当减小种群密度,以降低病毒感染率。

10.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

图中曲线⑤是空白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

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保持“J”型增长

C.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

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

解析 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的种群增长属于密封环境中的种群增长,影响培养液中的种群数量变化因素除营养条件外,还有培养液体积、温度、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取样前要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11.(原创改编题)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图1、2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3所示为曲线1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

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图2的g点和图3的i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

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Ⅰ为培养早期,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

D.图1曲线Ⅱ的f点、图2的h点与图3曲线的i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 分析曲线可知:

图1中曲线Ⅰ为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制约,因此不能用图3表示。

图1的e点、图2的g点对应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3的i点对应种群存活率最高,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要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该选择K值时进行。

酵母茵培养早期近似呈“J”型增长,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条件下呈“S”型增长,cd段为衰亡期,是有害物质酒精大量积累所致。

图1中曲线Ⅱ的f点、图2的h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而图3的i点后比i点时的种内斗争要激烈。

1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析 由图可知,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不是捕食关系;

图丙中实验初期,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较少,故种内互助和竞争并存,随着种群X个体数量的增加,其种内斗争加剧。

13.如图为美国大雾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B.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C.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

D.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

解析 不同海拔高度种群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图中数据不能显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

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B正确。

随机分布是指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特征,C错误。

同一海拔高度的昆虫种类和物种个体数量不同,它们之间会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14.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

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解析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增多(曲线a),但个体数减少(曲线b)。

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