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5.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7860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搭石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搭石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搭石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搭石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搭石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搭石5.docx

《搭石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搭石5.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搭石5.docx

搭石5

《搭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欣赏美景,感悟民风,回味乡情为主线。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朗读感悟文本,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欣赏美,品味由“走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透过文字想象画面,合作探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

引导学生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能自学读准7个字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想象,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心灵,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荆门,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

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

什么是搭石?

搭石有什么用?

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设计意图:

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

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课件出示“脱鞋挽裤”:

生读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

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

脱鞋挽裤),赶集、访友需要──(生:

脱鞋挽裤),来来去去,需要──(生:

脱鞋挽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

脱鞋挽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

脱鞋挽裤)。

师:

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

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

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

搭石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

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

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

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

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

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

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

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

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

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

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

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

是啊!

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

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

青年人呢?

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

(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

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

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理解老人的行为美,为朗读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深深地感受老人的那种奉献美。

 预设2: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

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

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

前面的──(生:

抬起脚来),后面的──(生:

紧跟上去);我──(生:

抬起脚来),你呢──(生:

紧跟上去);你──(生:

抬起脚来),他──(生:

紧跟上去);我们──(生:

抬起脚来),你们──(生:

紧跟上去)……这就是──(生:

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

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

“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

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

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

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设计意图:

通过情景再现,加深学生的理解。

(生交流)。

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

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

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

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

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

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

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文本的理解,拓展到生活中,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发现美,创造美。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

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

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

搭石)。

21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助人协调谦让敬老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为此本课教学从以下三各方面着手:

1.质疑问难。

本课教学从指导从质疑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梳理学生的质疑以“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

”统领学生的问题。

这样做:

①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②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老师教学有的放矢。

2.情景展示。

什么是搭石对于城里的学生是陌生的,更没有走搭石的体验,因此课堂教学通过简笔画勾勒搭石、让学生走搭石感受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把家乡搭石美丽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3.读中感悟。

本可教学不仅重视朗读指导,更重视读中感悟,四次朗读每次要求不同从初读到欣赏陶醉感悟搭石那种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精神,以及乡亲们为他人着想互帮互助的人性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