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是从研读教材开始Word文档格式.docx
《有效课堂是从研读教材开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课堂是从研读教材开始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教材提供的学习容、数据信息等与本班学生实际状况有差距时,教师可以做适当调整;
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学生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对编写意图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
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要避免形式化的倾向。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
是课程标准、教材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
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这位教师是如何做到“读懂教材”,开展有效教学的。
教师要理解教材,了解设计意图,但又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首先教师要弄懂要教什么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
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
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和培养。
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
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
否则,都是空话。
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
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
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
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
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
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
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
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在前后知识联系中来看教材;
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编排体系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2)读懂课时教材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源与流
(3)读懂课时教材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4)读懂课时教学容的一些典型试题的解决方法.
(5)读懂曾经教过的学生学生在本课时学习过程中的所经历的挫折与获得的成功方面的原因.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体现数学的实质;
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
(例如:
课例中的例题、试一试等等)
(2)读懂每一道习题;
(怎么解决?
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
(3)读懂教材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专家说到: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
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
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
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
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
只有把它研读透彻。
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
但万变不离其综。
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真可谓: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读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
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
多问问自己什么?
即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
原来在什么地方?
要达到什么地方?
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一、读懂教材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教材往往利用一个情境图呈现多个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有时明显,有时隐蔽较深,需要教师洞察秋毫。
例如一年级上册学习“8的加法”时,教材创设了“跳绳”游戏的情境图。
情境图下面给了一个□+□=□空白算式,让学生填空。
教学时,教师一般能够读出“2个小朋友摇绳,6个小朋友跳绳,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的信息。
但空白算式说明答案不唯一,还隐蔽着其他数学信息,如:
8个跳绳的小朋友中,有1个小朋友戴帽子,7个小朋友不戴;
有3个小朋友穿裙子,5和小朋友穿裤子;
有4个小朋友是男生,4个小朋友是女生。
在这个教材情境图中,学生不仅体验了“8”的构成,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同时又可以通过这个情境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二、读懂教材情境中的“主人公”对话。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主人公”有淘气、笑笑、智慧老人、老师、机灵狗。
有时只有淘气、笑笑出现,又时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同时出现,有时只有“智慧老人”或“老师出现”。
出现的“主人公”不同,教学方式方法要有区别。
例如:
四年级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三角形的角和”容:
“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角和等于多少度”的整理记录结果之后。
笑笑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她对三角形的角和性质有了数学层面的思考与发现。
由于不可避免的测量误差,学生基于实际操作活动的发现不可能是非常准确的结论,因此由智慧老人给出数学上的三角形角和性质,并解释不能完全通过实际操作得到这个性质的原因。
又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中的小数的“买文具”一节中,在学生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之后,教师可以直接的高速学生: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都是小数。
同样,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轴对称图形”一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发现对折后图形两边能完全重合,并知道中间的折现是对称轴。
这样,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点之后,由“智慧老人”告知这类图形的数学名称。
像这类无须探究的数学名称,一般是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数学学习对象的基本特点或意义之后,由“智慧老人”或“教师”直接告知学生。
三、读懂教材例题不同的呈现形式。
教材例题不同的呈现形式,体现了教材编者不同的意图。
教师在教材实施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去分析研究教材,制定出科学、高效的实施方案。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分一分
(一)中的“折一折”环节是这样呈现的: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先把一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平均分成四份,再按要求“涂一涂”,并在初步理解1/2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理解涂色部分是这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但呈现形式是不一样的。
第⑴题图中已经涂上颜色,并且已经告诉是这纸的1/4;
第⑵、⑶题图没有涂颜色,并且两个括号都是用()/()呈现的;
第⑷题图也没有涂颜色,但填空部分不是用()/()呈现的,而是()。
呈现形式不一样,教师对例题的处理方式当然就不能一样。
第⑴题一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分数意义迁移、理解,把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纸的几分之一;
第⑵、⑶应该是让学生独立完成,但要让学生理解把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涂几份就是这纸的四分之几;
第⑷题要让学生理解涂4份,涂色部分就是这纸的4/4,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研究4/4和1有什么关系,得到结论:
4/4就是1。
四、读懂教材容的结构。
教材的编排大都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的,即各册教材各单元教材之间有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教师课前要充分地研读教材,梳理教材容,理清知识在的逻辑联系。
既要着眼于本课时的教学,更要放眼于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树立“大单元”的思想。
如三年级的“比赛场次”和六年级的“比赛场次”在教学上有什么不同,教材根据学生特点,三年级的“比赛场次重在引导学生用列举、图表、连线等直观方法建立几何模型,而六年级重在归纳、抽象出代数模型,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联系,教学是才不会降低或拔高教学目标。
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的编写过程往往是编者设计出组成知识点的各组成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之进行排列而成。
编者对于编写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将影响知识点组成成分的选择及其之间的排列,且当选择、排列不当时将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课学习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
首先读懂《课标》对每个学段教学容的要求。
其次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容的要求。
第三是读懂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容的要求。
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