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7371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产业集群追求的目标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而创新集群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推出产品,同时还要推出高新技术。

(2)产业集群主要以生产链为纽带,聚集以传统资源为代表的生产要素,而创新集群是以价值链为纽带,聚集以知识与技术为代表的创新资源,使整个集群不断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3)产业集群因相同的产业或者产品而集聚,群内的合作模式比较简单,创新集群因创新文化、创新环境而聚集,群内合作模式多元化,并且能不断产生新的业态。

(4)产业集群是产业或产品的集聚,因此对集群外的经济、科技辐射力度较小,对同类产业甚至有汲取的功能,而创新集群是一个创新的源泉,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的繁荣,可以让周边地区成为此创新集群的第二梯队。

(5)创新集群占据着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处于高端,在一定区域内,数量少而且是整个价值链的核心治理者,而产业集群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数量多且受创新集群控制。

(6)产业集群是经济术语,创新集群是科技—经济术语,但二者并非是分属于两个范畴、互不相干的概念,可以说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更高阶段,产业集群是诱发创新集群的核心诱因和内在依据。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各地方集群内部存在产业联系和价值联系,集群之间也存在产业联系和价值联系,只是这些集群分处在价值链上不同的价值环节,这些集群的附加价值有高有低,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的集群处在高价值环节,高价值环节上的集群对应多个低附加价值集群,如图1所示。

HC处在最高价值环节,具有创新优势和垄断地位,MC1…MCm处在中间价值环节,LC1…LCn则处在低价值环节,HC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集群。

 

空间分离度

…………

LCn

…………………

LC3低端集群

LC1

MCm

HC高端集群

MC1

中端集群

创新集群

图1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集群创新是与上述两个名词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说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

Porter(1990)、Asheim(2002)、Todtling&

Kaufmann(1999)等学者以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企业或区域的创新,在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集群分布特征;

在方式上则由过去单个分散企业的独立行为甚至只是企业家的偏好,越来越倾向于众多企业聚集而采取集群行为,从而获得集群创新优势。

这种通过集群(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进行创新,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而产生的创新聚集效应,获得集群创新优势的创新行为称作集群创新。

二、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化的重要意义

创新集群吸收了当代创新研究与产业集群研究的重要成果,如新增长理论基于对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强调增加知识积累和回报的重要性;

进化和区域经济学关于知识积累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技术的轨道”是非线性的;

制度经济学认为,由于增长导致任务和生产工具专业化的增强,需要企业进行内部组织创新和政府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安排和政策协调;

社会学强调“信任”可减少寻求创新合作者支付的交易费用等。

显然,创新集群包含的许多新内涵,超越了传统认识,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功能和政策含义。

(一)创新集群更加关注科技与经济的高质量结合

长期以来,政府、学界和产业界一直探索实现如何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20世纪末,美国、日本开始探索“产学研”、“官产学”和技术战略联盟等新的组织形式,试图将大学、研究机构的研发力量与企业的产业化、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能力结合起来,连接整个技术创新链。

但是,“产学研”、“官产学”和技术战略联盟是一种特定时段的“点—点”的线性联系,随着技术开发和产业项目的完成,合作也就结束。

这种“点—点”的合作属于微观领域,可以有效解决某一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但不能有效解决整个产业或区域的技术创新问题。

创新集群的出现,真正实现了宏观领域的科技与经济结合。

创新集群具有普通产业集群的特征,具有“放大或加速国内市场竞争时生产要素的创造力”,企业在彼此互相牵连的关系中,目标一致地投资科技、信息、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出现了外溢效果。

但创新集群又超越了普通产业集群,这表现为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等进入了创新集群,从事研发、咨询、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活动。

在普通产业集群中,这些活动是外在的;

而在创新集群中,则是内在的和不可或缺的。

创新集群具有研发功能和研究组织属性,但又不等于学术机构。

创新集群具有技术—经济二相性,不能将之描述为产业集群,也不能将之描述为科学领域的集群。

(二)创新集群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实践支撑

“创新型国家”概念源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构建的基础是发达国家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所取得的经验,因此,该理论在解决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问题上存在天然缺陷。

此外,“创新型国家”概念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描述对象层次较高,作为宏观分析国家发展方向的理论工具在理论上面临“如何建设?

”的问题,即“如何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路径?

”与“如何制定阶段性规划?

”。

实践证明,由于功能解构方式剥离了功能所依存的具体情境,系统效应因此不易发挥出来。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虽然在国家层面上指出了战略发展方向,但我国地域广阔,发展又不平衡,必须找到很好的载体。

在我国的现实中可以找到构筑创新型国家的新的思维――创新集群,因为创新集群是简化的国家创新系统(OECD,2001)。

创新集群理论可解决“如何建设”问题,即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内容合理性论证的根据,指导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和阶段性规划。

在创新集群理论看来,培育和发展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创新集群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举措,应将“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总目标分解为多个“创新集群培育和发展”的子目标,并根据不同子目标选择具体的建设内容并分阶段实施。

三、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

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指支撑和驱动创新集群形成、发展和演进的所有动力要素,以及这些要素构成的力量结构体系与其运行规则,动力机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规律性。

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按照集群动力产生的根源可分为具有市场自组织特点的内生动力机制与制度政策孵化特点的外生动力机制。

内生动力机制是一种自发的内在力量,表现为邻近性、分工互补、知识流动、集体学习等机制;

外生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与政府有意识地对集群进行的规划、调控行为,表现为外部竞争、区域品牌意识、集群政策等。

内生和外生动力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融合组成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作用使得创新集群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践也证明,完善健全的动力机制是创新集群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一)集群演化的内生动力机制

1.邻近性与集群演化

其实,早在1890年,马歇尔就强调了企业相互邻近带来的好处在于共享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共享的中间投入品和“产业的秘密弥漫在空气中”而产生的本地溢出效应。

许多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它们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使学习和创新变得更加容易,因为知识蕴含在网络中,网络本身就是知识。

创新是一个交互的社会学习过程,地理邻近有助于企业在创新网络中获得正外部性。

把创新发展看成一个知识要素在创新地理的研究中找到踪迹。

创新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区域,毕竟“知识在楼道间流动比在大陆和海洋间要容易得多”。

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和行业邻近性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就知识网络来说,由于不同邻近性的结合,知识交流网络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般说来,单有一种邻近性是不能形成具有良好互动关系的网络的,网络存在必须具有两种以上的邻近性。

实践中具有地理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而缺乏行业的邻近性,尽管也可能有相互合作网络存在,但这种网络只能是松散的地方生产综合体;

而有了地理邻近性和行业邻近性,由于缺乏应有的社会邻近性或嵌入性,使有些地方形成的开发区互动不足,创新成效不彰;

国际间的科学家协会类网络虽然没有地理邻近性,但它还是有极强的共同的主导价值观和专业特征,表现为另一种形式的互动网络;

与以上不同,创新集群则同时具有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行业邻近性三种邻近性形式,且内生地存在于互动网络的结构—关系—行为之中,而不是游离于主体的网络活动过程之外,因而具有更优异的知识交流和学习特性。

图2描述了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行业邻近性耦合孕育了集群创新网络,进而促进创新集群获取动态的竞争优势。

2.创新集群内的知识流动

知识流动(knowledgeflow),是指知识在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转移、共享和使用过程,其实质就是相关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

知识流动的目的是通过知识在相关行为主体之间有效转移、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并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

因此,知识流动的规模和效率直接影响研究系统的创新效率和经济绩效。

知识流动的动力来源于集群行为主体之间的知识资源非均衡性与专业化分工造成的知识差势。

不同的知识主体由于知识资源占用的差别,在知识存量的规模、结构上会有所差别,因此,“知识差势”的存在是绝对的。

知识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是造成组织间知识差势的重要原因。

知识差距为知识资源低密度集群模仿、获取和利用外来的知识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知识存量低的系统减少学习成本,增加追赶步伐。

知识差势的成因还在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改进,专业化的实质是生产者知识结构的专业化,即生产者积累专业知识的过程。

每个人都因自己独特的工作经历而获取他人所没有的经验与知识,而人类社会实行知识分工以来,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在总量和内容上的差异已空前增大(汪丁丁,2005)。

在知识分工的制度下,知识差距导致的知识差势决定了知识流动的客观性。

这种知识流动既发生在个体层面上,亦发生在集群层面上。

每个人既需要向他人学习知识,也会向他人传授知识,同样,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控制和掌握它需要的所有知识资源,单个组织仅凭自身能力谋求全球战略性发展将变得日益困难,于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提高核心能力,增强竞争优势,拥有不同知识的组织之间建立知识联盟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知识的交互性越大,组织之间联盟的可能性越大,知识流动的速度也会越快。

3.创新集群的集体学习机制

集体学习是一个导致集群中企业间、企业与其它组织之间的知识传播、累积和新知识产生的相互作用过程。

集体学习是“共同的文化、组织规则和语言致使的社会化过程的结果”(Capello,1999)。

“情境嵌入性”是知识的本质特征,所以集体学习主要发生在一定的集群空间。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对内的组织学习,但仍然和集群内外其它组织保持着强但弹性的联系(Wink,2003),共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