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713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荷塘月色》教案(表格形式)

课题

荷塘月色

时间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第2、3周

班级

20班、23班

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春》,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受美的心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又无法忘记的矛盾情绪。

2、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预设

活动设计

意图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仓库,找出几个描写月亮、月光、月色的名句。

举例:

辛弃疾(宋)《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李白(唐)《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荷花也是人们喜欢描绘的事物,下面请大家再从记忆仓库中拿出几个与荷花有关的名句:

举例:

杨万里《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晓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是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品质高洁。

那么假如把月与荷放在一起,又写月又写荷,会怎么样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散文,题目叫做《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

回顾知识

补充知识

了解中国文化中“月”和“荷花”的内涵

1.朱自清是哪一年去逝的?

——1948年。

2.他的原名叫什么?

——朱自华。

3.他的字号是什么?

——字佩弦,号秋实。

4.你曾经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春》《背影》等。

他的诗文集主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5、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是一位正直的、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民主战士,1945年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

1946年李公仆、闻一多被害,受到很大震动他坚定站在民主革命一边,反对内战,在后来极度贫病交迫的境况下,坚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民族气概”。

最后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调动学生的知识记忆

了解朱自清的民主战士精神

教学

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预设

活动设计

意图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幽僻(pì)蓊蓊郁郁(wěng)弥望(mí)袅娜(nuó)

妖童媛女(yuàn)羞涩(sè)倩影(qìng)

鷁首徐回(yì)梵婀铃(ē)敛裾(jū)独处(chǔ)

2、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序号。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4、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

例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之深。

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

例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比较自由。

说明作者出了门独处时的心态。

例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字表现出作者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

例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

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

“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空虚。

例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反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无福消受”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例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句话表明作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无奈,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圆形结构)

游踪:

家—————小路————荷塘————家

情感:

颇不宁静——求宁静——暂得宁静——不宁静

或: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月色—忆江南—回家

不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思乡—不宁静

利用工具书

培养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方法

指导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语句

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

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预设

活动设计

意图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

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荷塘月色》描绘出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笼罩中的荷塘,荷塘月色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形成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和美丽与伤感交融的意蕴。

第1段,点明心里“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文章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愁绪,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抒发了内心的感触。

幽静的环境、独处的身影、淡淡的月光、落寞的心绪交融在一起,因情入景,因景生情,自然引出下文对荷塘月色的细致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缓缓释放。

第4、5、6段,具体描写荷塘与月色。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4段写月光下的荷塘。

田田的叶子、白色的荷花构成了静态的景色,微风、荷香、荷波、流水组合成一幅动态的图画;动与静相互映衬,展现出月光下荷塘的幽静、优雅的美。

第5段写荷塘上的月光。

先从正面直接描写“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的月光,接着,从“叶子和花”等景物角度衬托出月光的朦胧、纯净,从“树”“灌木”角度写出月光投射出的“黑影”“倩影”,写出了荷塘上月光的不均匀。

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写出了月色梦幻般的美,也让人隐隐感觉到作者梦幻般的心理。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各种各样的树、透露出月光的树隙、阴阴的树色、隐隐约约的远山、无精打采的一点路灯光,作者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写出了以树为重点的荷塘周围的景色,突出了荷塘的寂静。

最后,曾是听而不闻的蛙叫、蝉鸣惊扰了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

第7、8段,作者由眼前情景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

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表达对古人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在现实中收回了作者的遐想,心情还是难以超脱世外。

结构上和内容上都与开篇自然呼应。

整体感知

宏观把握

教学

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预设

活动设计

意图

【板书】

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

(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

二段(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

三段(7—8):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

【提问】1、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

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

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提问】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是不是家里的矛盾?

【解析】文章第一段写道: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

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补充】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

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大地陷入血海中。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从他自己的言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原因。

“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陈竹隐《忆佩弦》)“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理状态,反映出作者作为丈夫、父亲、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多重角色的冲突。

《荷塘月色》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也必然要反映出作者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

问题设疑

引发思考

水到渠,成介绍背景知识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预设

活动设计

意图

【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析】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

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板书】

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回顾上节知识

2、3

1、讲读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

作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