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整理.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8712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重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原重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原重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原重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原重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重点整理.doc

《马原重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重点整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重点整理.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

4、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5、马克思主义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6、马克思主义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哲学可划分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可划分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实践的基本特征:

(1)物质性

(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5、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

6、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体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8、发展的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0、矛盾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1.同一性的作用:

(1)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3)规定在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2.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共性和特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认识方法(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4、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6、量变和质变及辩证关系:

(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更,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端

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与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17、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是实质是“扬弃”,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8、意识的作用及其表现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9、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联系发展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1、事物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第二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5、为什么理论认识要回到实践:

(1)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

(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

(3)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6、实现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7、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6、真理的特点:

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8、真理与缪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表现:

(1)真理与缪误是对立的

(2)真理与缪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缪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真理与缪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会转化

9、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来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认识,它的本性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0、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1、认识的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12、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体现:

(1)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第三章

1、社会存在的定义: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决定因素:

生产方式

社会存在主导因素: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6、生产力要素:

(1)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3)劳动者(4)科学技术

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8、生产关系的划分:

(1)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包括: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3产品分配关系

(2)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0、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1、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其积极作用,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

(2)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鲍威尔:

唯心史观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史观

1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3)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1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们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包括: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3)精神文化条件

15、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

(1)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第四章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对立:

二者不可兼得。

(2)统一:

商品必须具有价值和使用两个价值两个因素。

2、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储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3、私人矛盾和社会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这与一般的商品不同

5、社会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6、生产商品劳动:

(1)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

7、根据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区分为: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8、资本的有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