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6931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

《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docx

中医内科主治大纲基础知识

2017年中医内科主治大纲-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考试科目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中医基础理论

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

3.指导疾病的诊断

1

4.指导疾病的治疗

1

二、藏象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1.藏象的基本概念

1

2.藏象学说的特点

1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功能特点

1

(二)心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三)肺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四)脾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五)肝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六)肾

1.主要生理功能

1

2.生理特性

1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七)胆

胆的生理功能

1

(八)胃

胃的生理功能

1

(九)小肠

小肠的生理功能

1

(十)大肠

大肠的生理功能

1

(十一)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十二)三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

1

(十三)脑

脑的生理功能

1

(十四)女子胞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

(十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

2.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

3.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

三、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1.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与施泄

1

2.人体之精分类与功能

1

(二)气

1.气的生成

1

2.气的生理功能

1

3.气的运动

1

4.气的分类

1

(三)血

1.血的生成

1

2.血的运行

1

3.血的生理功能

1

(四)津液

1.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1

2.津液的生理功能

1

(五)神

神的生成与功能

1

(六)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帅

1

2.血为气母

1

(七)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1

2.气能行津

1

3.气能摄津

1

4.津能生气

1

5.津能载气

1

(八)精血津液之间

1.精血同源

1

的关系

2.津血同源

1

(九)精气神之间的

1.气能生精、摄精

1

2.精能化气

1

3.精气化神

1

4.神驭精气

1

四、经络

(一)经络学说

1.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1

2.经络系统的组成

1

(二)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

3.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

4.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

(三)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主要特点

1

2.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3.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4.冲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5.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1

(四)经络的生理

1.沟通联系作用

1

2.运输渗灌作用

1

3.感应传导作用

1

4.调节作用

1

(五)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

1

2.指导疾病的诊断

1

3.指导疾病的治疗

1

七、病机

(一)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

(二)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1

2.阴阳偏衰

1

3.阴阳互损

1

4.阴阳格拒

1

5.阴阳亡失

1

(三)气的失常

1.气虚

1

2.气滞

1

3.气逆

1

4.气陷

1

5.气闭气脱

1

(四)血的失常

1.血虚

1

2.血行失常

1

3.血热

1

(五)气与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1

2.气虚血瘀

1

3.气不摄血

1

4.气随血脱

1

5.气血两虚

1

(六)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1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七)津液与气血关

1.水停气阻

1

2.气随津脱

1

3.津枯血燥

1

4.津亏血瘀

1

(八)内生“五邪”

1.风气内动

1

2.寒从中生

1

3.湿浊内生

1

4.津伤化燥

1

5.火热内生

 

(九)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概念

1

2.病位传变

1

3.病性转化

1

4.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

八、防治原则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1

2.既病防变

1

(二)治则

1.正治与反治

1

2.治标与治本

1

3.扶正与祛邪

1

4.调整阴阳

1

5.调理精气血津液

1

6.三因制宜

1

内经

一、气·阴阳·五行

 

阴阳的基本概念、属性特征

1

二、藏象

 

1.奇恒之腑、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1

2.藏象的概念、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1

3.谷食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

1

4.宗气、卫气、营气的循行及作用

1

三、病机

 

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机理

1

2.“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

1

3.六淫的致病特点

1

4.病机十九条

1

5.五脏藏五神及五腑虚实证候

1

四、病证

 

1.热病治疗大法与饮食宜忌

1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机

1

3.行痹、痛痹、着痹的成因

1

五、诊法

 

辨别阴阳属性的重要性与四诊合参

1

六、论治

 

1.正治法与反治法

1

2.因势利导治则

1

七、养生

 

1.人生长壮老的规律.肾气与生长、发育、生殖的关系

1

2.养生原则及意义

1

伤寒论

一、太阳病辨证论治

(一)太阳病本证

1.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1

2.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

1

(二)太阳病变证

1.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

1

2.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

1

3.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1

4.脾虚证(小建中汤证)

1

5.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

1

6.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

1

7.痞证(半夏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

1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

(一)阳明病本证

1.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1

2.阳明病实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1

(二)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1

三、少阳病辨证论治

(一)少阳病本证

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

1

(二)少阳病兼变证

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

1

四、太阴病辨证论治

太阴腹痛证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1

五、少阴病辨证论治

(一)少阴病本证

1.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

1

2.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

1

(二)少阴兼变证

1.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1

2.疑似证(四逆散证)

1

六、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本证

1.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

1

2.厥阴病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吴茱萸汤证)

1

3.厥阴热利(白头翁汤证)

1

七、霍乱病辨证论治

霍乱病辨治

霍乱病辨治(理中丸证)

1

八、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辨证论治

瘥后劳复证

瘥后劳复证(竹叶石膏汤证)

1

金匮要略

一痉湿暍病篇

(一)痉病证治

柔痉证治(瓜蒌桂枝汤证)

1

(二)湿病证治

1.风湿在表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1

2.风湿兼气虚证(防己黄芪汤证)

1

二、中风历节病篇

历节病证治

1.风湿历节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1

2.寒湿历节证(乌头汤证)

1

三、血痹虚劳病篇

(一)血痹证治

血痹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1

(二)虚劳病证治

1.虚劳失精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1

2.虚劳腰痛证(肾气丸证)

1

3.虚劳不寐证(酸枣仁汤证)

1

 

(一)肺痿证治

1.虚热肺痿(麦门冬汤证)

1

四、肺痿肺痈

2.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证)

1

咳嗽上气病篇

(二)肺痈证治

1.邪实壅滞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1

 

2.血腐脓溃证(桔梗汤证)

1

 

(一)胸痹证治

1.胸痹病机

1

五、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2.类证鉴别

1

3.胸痹主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

1

4.胸痹急证(薏苡附子散证)

1

 

(二)心痛证治

心痛急证(乌头赤石脂丸证)

1

六、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腹满证治

1.脾胃虚寒证(大建中汤证)

1

2.寒实内结证(大黄附子汤证)

1

七、痰饮咳嗽病篇

痰饮证治

饮停心下证(苓桂术甘汤证)

1

八、消渴小便

(一)消渴证治

肺胃热盛.气津两伤(白虎加人参汤证)

1

不利淋病篇

(二)小便不利证治

上燥下寒水停证(瓜蒌瞿麦丸证)

1

九、黄疸病篇

黄疸证治

1.湿热并重证(茵陈蒿汤证)

1

2.湿重于热证(茵陈五苓散证)

1

十、妇人妊娠

(一)癥病证治

癥病漏下证(桂枝茯苓丸证)

1

病篇

(二)腹痛证治

肝脾失调证(当归芍药散证)

1

十一、妇人杂

(一)崩漏证治

虚寒夹疲证(温经汤证)

1

病篇

(二)梅核气证治

气滞痰凝证(半夏厚朴汤证)

1

温病

一、温热类温病

(一)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1.风温病的传变规律

1

2.春温病的传变规律

1

3.暑温病的传变规律

1

(二)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1.卫分证治(银翘散、桑菊饮)

1

2.气分证治(宣白承气汤、清燥救肺汤)

1

3.营分证治(清营汤)

1

4.热陷心包证治(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1

(二)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5.热盛动风证治(羚角钩藤汤)

1

6.血分证治(犀角地黄汤)

1

7.真阴耗竭证治(加减复脉汤)

1

8.虚风内动证治(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1

9.后期正虚邪恋证治(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

1

二、湿热类温病

(一)主要湿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

1.湿温病的传变规律

1

2.伏暑病的传变规律

1

(二)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1.湿温病初发证治(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1

2.湿困中焦证治(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

1

3.湿阻膜原证治(雷氏宣透膜原法)

1

4.湿热中阻证治(王氏连朴饮)

1

5.湿热蕴毒证治(甘露消毒丹)

1

6.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治(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至宝丹)

1

7.暑湿郁阻少阳证治(蒿芩清胆汤)

1

8.暑湿弥漫三焦证治(三石汤)

1

9.余湿留恋证治(薛氏五叶芦根汤)

1

三、温毒类温病

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

1.大头瘟毒盛肺胃证治(普济消毒饮)

1

2.烂喉痧毒燔气营(血)证治(凉营清气汤)

1

中药学

一、中药的产地

产地

主要道地药材

1

二、中药炮制

炮制目的与方法

1.炮制目的

1

2.常用炮制方法

1

三、药性理论

(一)四气

1.四气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

2.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二)五味

五味所表示药物的作用

1

(三)升降浮沉

1.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

2.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1

3.升浮沉降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