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
《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解释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是他多元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是形而上学逻辑思想,否认概念之间的联系。
五参验
韩非的用语,强调必须考察认识、言论与客观事物和规律是否符合,才能确定是非,只有比较各种言论、判断,才能确定哪种言论或判断是正确的。
六兼爱:
兼爱学说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基本内容的。
墨子认为社会一切祸乱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之间不能相爱。
墨子将他的兼爱也称仁义,注重效果以利人作为具体内容的,体现其功利主义原则,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以注重主观动机的忠怒为仁。
君子小人都可以通过兼爱大道仁。
“兼”是“天下之大利”所产生的根源,墨子主张“为彼犹为己也”,冲破了旧的宗法关系,认为爱人不应有亲疏远近之“别”。
兼爱思想代表小生产者的要求,具有进步作用但所谓兼爱实际上也是主张所谓人类之爱的一种抽象形态,其根本出发点仍旧是从观念出发是不能实现的。
七三表法:
墨子的用语,“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实”,“国家百姓人民之力”,是墨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提出判断是非真伪的标准。
1、有本之者,即以过去的间接经验作为衡量标准,2、有原之者,即以直接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3、有用之者,即以社会政治的效果方面检验知识的真假和言论的好坏。
八坐忘:
庄子认为:
“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即彻底忘掉自己,从而消除物我对立,使自己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坐忘是庄子内向的修养方法,即使内心保持虚静,去掉一切情欲,消除物我对立,顺应自然,安于命运,这样就可以从一切烦恼苦闷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精神自由。
九征知:
荀子认为要认识“道”,那就要靠“心”进行思维。
“心”对于感官起着统帅和支配的作用。
这种统帅和支配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征知”,即对感官得来的认识进行分类、辨别和取舍。
“心”的“征知”过程,也就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心”具有理性思维的作用,但“心”的理性思维必须以感官接触客观对象后所得到的感觉材料为基础。
十“十翼”:
《易传》有十篇,传统上称为十翼。
《彖传》上下篇,说明每一卦基本思想,解释卦辞;
《象传》上下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
《文言》是解释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
《系辞传》上下篇是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
《说卦传》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原理、变化等;
《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
《杂卦传》是说明各卦之间关系的。
十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则的命题。
语出《易传*系辞上》。
即指突然的存在规律,一阴一阳即又阴又阳,有阴就有阳,阳可变阴,阴可变阳,即为道。
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互相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十二心斋:
就是要空掉附着在内心的经验,成见,认知,情感,欲望与价值判断,自虚其心,恢复灵台明觉的工夫。
十三三才之道:
易传中用来描述自然和社会法则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和法则称为天道和地道,人类活动的规则称为人道,天道指阴阳,地道指柔刚,人道指仁义。
十四虚一而静:
是荀子的认识论思想,不是虚无和绝对的静。
虚,“不以所己臧害所将受”,即不要为已有的认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
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
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之一,不以夫一害此一”,即人可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但是不能让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
静,“不以梦剧乱知”,即不要使幻想,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十五韩非的“法、术、势”
韩非集成了前期法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
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由官府公布,实施办法要让民众都知道,遵守法令就赏,违反就罚;
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
势,是统治者占居的地位和掌握的权力。
a治国要有法,法要不分贵贱,一律遵守;
b用人要有术,用术要知人善任;
c、行法用术,都靠紧握权势,君臣不能共权;
d、靠掌握“刑”与“德”两大柄权,把握“势”。
十六董仲舒的“三统”、“三正”
三统:
黑统,白统,赤统。
三正:
夏以寅月为正月,商以丑月为正月,周以子月为正月,寅月以黑色为上色,故夏代为黑统,如此类推,历史的变化就是黑白赤三统的周而复始。
“新王必改制”,一个新的时代必须改正,“三统”并不是历史转变的动力,只是“新王受命”的标志。
三统三正是历史循环论,强调“治古”朝代虽更替,但不触动封建生产关系,这是复古主义的历史循环论,论证了封建制度的永恒性和不可侵犯。
十七形神相即:
是范缜论证其神灭论以及对形神关系的一元论观点,意思是形和神,神和形是不能分离的,形和神名殊而体一,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又被叫做形神不二或形神不得相异。
十八形质神用:
是范缜用来证明其无神论形神一元论的,就是说形是实体,是神的主体,而神只是形的作用,由形派生出来的
一、名词解释
天
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
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
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善罚恶。
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
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
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
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
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
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
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道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
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
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
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道。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儒家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
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
这种理论对中国古
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
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
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
道德,品德。
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
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
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
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
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礼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理
又称天理。
主要涵义有:
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性
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
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特征,并认为在性中已蕴有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
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应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才能产生善的德行(礼义)。
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强调心即性。
因而性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体的超验的性质
气
本义为云烟、云气。
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
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王霸之辩
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
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
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
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
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
秦汉以后王霸并用。
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
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六府三事
“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
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榖,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
《书经大禹谟》则记有舜帝称赞大禹的话:
“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六府三事九德;
即是伦理上的尚德主义与功利思想;
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庸之德,调和功利思想。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
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
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太极
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
“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阴阳
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五行
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八卦
《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
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
它们是: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并从八卦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合变化来占筮、判定吉凶臧否。
《易传》以伏羲作八卦,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事物,并由这八种基本事物交感变化而产生出万事万物。
无为
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自然
含义相当广泛,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