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84474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PPT资料.ppt

审关键的词句明确中心内容及内涵、外延三审:

审整体明确考查意图

(2)三辨选项(咬文嚼字)确定最后答案一辨:

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二辨:

是否符合题干主体内容;

三辨:

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选择题命题步骤:

第一步:

确定历史阶段;

第二步:

选取某个考点的新材料或新情境;

第三步:

设计选择项。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二)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不可违反理由充足律的逻辑错误:

理由虚假、理由不充足(以偏概全)、推不出(理由与推断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以“理由必须真实;

理由必须充足”,逻辑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常见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推不出、以偏概全、因果倒置,做选择题的三大法宝,有没有(添枝加叶)材料中有没有这个信息?

对不对(鱼目混珠)这个选项的结论本身对不对?

全不全(以偏概全)这个选项对材料信息概括得全不全?

审题时运用批判性思维:

谁说的?

(who)什么时候说的?

(when)在那里说的?

(where)说了什么?

(what)为什么这样说?

(why),5W判定,1.读:

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2.找:

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注意材料当中的转折词(转折词后面往往是材料强调的重点)3.联:

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4.析:

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解题技法】,注意:

浓缩材料找大意,强调题干与选项的完全对应,文字类材料选择题,题型解法分类,(2017全国卷.28)1897年,有人指出:

“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政治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虽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不是维新派变法的重点,并且维新变法的影响力也没有这么大,因此维新变法不是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1895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创办的官督商办企业也受到影响,并且无法判断材料中企业是否为官督商办企业,故B项错误;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错误;

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需要赔偿日本巨额战争赔款,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D项正确。

地图、图片(漫画)类材料选择题,题型解法分类,【解题技巧】1.“四审”:

审时间和空间审图片反映历史事物的实质和特征审关键信息,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审多幅图片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与变化2.对被选项要“三判”:

判选项是否符合图片所反映的史实判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判定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3.对图片和文字要“二补”:

是要以图补文;

是要以文补图;

4.对图片、漫画蕴含的信息要准确理解,(2017课标全国.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和美苏冷战。

由图片注释“苏联时期”可知,该漫画反映的不是苏俄时期,苏联成立于1922年,故A项错误;

发生在斯大林格勒的重大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据此可知题干中的又是斯大林格勒反映的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在这座城市的重大事件斯大林格勒水电站的建设,而苏联实现工业化是在“二五”计划完成后,故B项错误;

C项中的“二战期间”与题意不符,故错误;

根据图片信息“又是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筑”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推行冷战政策,但未能阻止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D项正确。

图表类材料选择题,题型解法分类,【解题技巧】1“三看”看图表头及出处:

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看图表中的项目:

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看图表中的数据:

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材料反映了从唐朝到清朝河南地区的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的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说明自唐代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发生南移,故B项正确。

理学兴起于河南,影响扩大而非转移,故A项错误;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

从图表可以看出,在“一五”计划(19531957)期间,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的增长率大大超过英、美两国,这是因为中国在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情况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而军备竞赛等促进了重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急躁冒进出现于“大跃进”期间,故C项错误;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

注意图案表中一些指标:

数量竞争力,增长量增长率,计量类试题的五大类型解法,表格类:

纵横驰骋看变化。

饼状图:

阴晴圆缺看大小。

柱状图:

上下左右看趋势。

曲线图:

边边角角看拐点。

图片类:

里里外外看注解。

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是美国,后来居上是英国,先升后降是荷兰,前高后低是西班牙,一直落后,程度型、限定词型选择题,【题型特征】其特点是:

题干与各备选项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

在题干中往往用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形容词作为限定条件,如“根本的”、“最突出的”、“主要”、“直接”、“最早”、“主要影响”、“本质”等。

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等。

【解题技巧】1.关注题干的程度词、限定词2.对近似两项作进一步权衡,题型解法分类,(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成效。

洋务运动中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

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故C项正确;

洋务运动中虽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军备优势,未涉及集权制度,故B项错误;

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故D项错误。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题型解法分类,【解题技巧】注意:

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

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

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

在前者一定是因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

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解析:

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材料信息强调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实质上是在肯定小农经济对农耕的促进作用,因此农业收益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所以A项正确。

春秋末年,铁犁和牛耕的出现,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C项表述与材料因果关系颠倒,故排除。

农业收益的增加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础,且材料未体现出战国时期农业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

小农经济规模小且脆弱,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历史概念型选择题,题型解法分类,特点:

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

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

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解题技巧:

理解材料或课程上的历史概念进行判断,(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解析:

B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注意“1957年”“1965年”两个时间信息。

切入点是“外交背景”。

从材料信息看,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与1957年相比,有了较大提高,这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关。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方针,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受苏联影响较大,且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对象多为苏联和东欧国家;

进入60年代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减少了对中国的援助和支持,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而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

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打破了欧美对华的封锁和制裁,故D项错误。

评价型选择题,题型解法分类,特点:

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命题形式:

一是主体评价类,即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选项提供对该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合适的评价。

经常呈现的形式是“关于某某(可以是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的评价(或者说法、解释、表述、分析)正确的是”。

二是评价主体类,即题干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