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81700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

《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子银行计划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严格监管商业银行资金流向影子银行体系,时刻关注金融体系稳定性指标;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加快推进功能监管模式的建立;

加快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筹建,尤其是民营银行的建立,以替代对非正规影子银行的需求。

二、项目的立项依据

(1)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化和金融技术的创新,全球金融业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我国,专业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系统中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和传统银行相对的,影子银行的概念产生了。

影子银行(shadowbank)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该概念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麦凯利(PaulMcCulley)于2007年最先正式提出。

影子银行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的迅速发展使其体系不断膨胀,改变了全球金融格局,自其诞生以来,就引起学术界和市场的广泛关注。

影子银行被重视不仅来源于其对金融格局带来的变化,也来源于其风险为金融系统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流动性风险和财务难题困扰着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很多巨型机构也濒临破产。

在破产冲击下,连带市场股价暴跌并引致全球股市进一步下挫。

同时,虚拟经济体的损失很快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各国经济发展都受到了极大冲击,为应对危机、维护金融安全和市场稳定,各国纷纷出台金融援助计划和经济刺激方案,试图能转危为安。

在这样的环境中,影子银行体系的过高杠杆率及过度创新为市场者所诟病,人们纷纷认为影子银行体系就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各国监管机构也加快了对影子银行体系全面监管的步伐,我国在面对影子银行业务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则,对其风险进行控制。

进入2013年,学术界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认识已经较为完善,影子银行体系作为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补充机制,有利于多元化金融体制的建设,提高金融运作效率,而其监管在各国则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如何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的高效率同时控制风险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研究意义:

鉴于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以及其在金融体系中日渐提高的地位,我们有必要清晰地认识影子银行的风险和传染机制,以便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有的放矢的实施监管措施,同时,也要明确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一味打击和压抑影子银行的发展,在正确规范引导的同时积极防范可能的风险。

本文深入探究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并做实证分析,这对于丰富影子银行体系风险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而本文最终提出的创新性意见也还可以为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以及金融当局的监管决策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态势。

(2)国内外文献述评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影子银行及其体系的定义、产生、风险、监管等各方面的研究更成熟,并且其研究重点主要是在影子银行体系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措施上。

从影子银行风险的角度出发,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克鲁格曼认为传统银行具备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等降低风险的保护机制,而影子银行的产品或工具却没有类似的风险防御机制。

影子银行往往使用短期限的负债资金去投资风险巨大、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结构性就存在错配现象,这使得影子银行在面对“挤兑”问题时不堪一击。

ZoltanPozsar,TobiasAdrian,AdamAshcraft,HayleyBoesky(2010)也认为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及运用较商业银行更具风险,其批发性质一旦遭遇资金供应的不足,影子银行系统的信用中介功能就会受到极大影响,从而引发类似“挤兑现象”的金融冲击,同时也会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导致金融系统整体上易受冲击。

TheLevyEconomicsInstitute(2010)在其2月的工作报告中认为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问题,脆弱性随着市场内部不断累积,在影子银行系统中,杠杆高速增长、金融分层,导致金融机构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原来的对冲型金融系统逐渐演变成为投机型金融,最后又演变为庞兹骗局(PonziScheme)。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2010)认为正是由于影子银行的期限和信贷转换促进了房地产泡沫。

从影子银行监管的角度出发,美联储(FED)主席伯南克认为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中期内影子银行系统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当危机缓解之后美国影子银行系统产品可能变得更为简单,整体规模也将缩小。

Krugman(2009)认为应建立一条简单的监管规则,使得任意一家从事银行业务并在金融危机中被救助的机构或组织都按银行监管的原则进行严格监管。

对于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要扩大风险防范和监管,采取措施覆盖这些风险。

RoelBeetsma&

SylvesterEijffinger(2009)通过比较美国和欧洲监管模式,认为应建立一个直接监管机构,并执行全面监管。

TobiasAdrian&

HyunSongShin(2009)认为可以通过限制证券化、期限错配及过度杠杆化来维护金融体系。

ZoltanPozsar,TobiasAdrian,AdamAshcraft,HayleyBoesky(2010)认为从业务特征上监管比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本身监管更有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与市场部主任JoseVinals(2010)认为金融机构监管的重点不应该是把系统性风险推到“影子”之中,而是对非银行金融中介监管做出更多努力以实现银行和非银行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使得银行更加安全,另一方面要使得整个金融系统达到更加稳定的状态。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主要是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影子银行在中国本土的运作实际,深入研究了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市场宏观调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以及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不同的监管建议。

从影子银行风险和监管的角度出发,钟伟、谢婷(2011)认为不合理的金融创新产品是影子银行内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因为创新金融产品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之上,加之高杠杆交易、期限错配等特征都会加大内生性风险。

最后指出监管部门应最大程度防范由于金融产品过度杠杆化造成的金融波动,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畴,并提高自有资本金。

而因为这些内在弊端,影子银行体系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陆小康(2011)运用D-D流动性保险模型,说明虽然金融机构处于挤兑的风险之下,但是他们依然增加各种创新金融工具,是因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

只有操作流程违规、资金流向难以监控的、期限错配失衡的影子银行才会出现流动性风险,但若当影子银行过度追求高利益,违规冒进操作,会引致资金链紧张,甚至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因此必须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密切关注其资金投向和管理能力的提高。

张慧毅、蒋玉洁(2013)通过对比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具体内容,认为期限错配并非只是影子银行特有风险,商业银行也存在期限错配的风险。

只是由于影子银行天然的资金来源,致使其风险巨大。

特别是其高杠杆性,使得风险传播与危害更加剧烈。

因此应重点关注影子银行体系的负债资金来源,期限错配等问题,建立风险止损机制和自救机制,规范民间金融发展,最大程度上避免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和扩大。

影子银行的运作涉及到融资和投资的过程,而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变动会引起影子银行资产的波动,即面临着利率风险。

刘澜飚,宫跃欣(2012)通过对既有关于影子银行问题的产生、发展、原因等的研究进行综述,进而审视中国类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

文章提出了以下风险防范建议:

其一,尽快提高利率,改变目前负利率的局面。

其二,将国内紧缩货币政策力度适当减轻。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利率波动更加频繁,影子银行会受到更大程度的影响。

闫彬彬(2013)指出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影子银行资本回报率降低、资产质量下降、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和经营风险提高。

并据此给出了相应建议:

建立完善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全面的利率风险应对机制、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以应对影子银行过度的监管套利行为产生的风险以及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从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关系的角度出发,李波,伍戈(2011)通过金融危机前影子银行的典型运行模式并且借助于货币创造的过程揭示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的机制,得出影子银行事实上创造了具有广义流动性特征的各种金融资产,且较之传统银行其信用创造功能更强,对货币政策的挑战更大。

由此得出单一的利率管理或信贷规模管理都很难应对影子银行的挑战,只有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如宏观审慎等)及其调控艺术性,才能有效应对影子银行的现实挑战。

陈剑,张晓龙(2012)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影子银行及宏观经济发展、货币政策及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对影子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得出实证结论:

即从整体上看,影子银行的发展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货币供给量,但对通货膨胀并无显著影响。

同时,文章还发现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量减少。

王博,刘永余(2013)按照传统流动性效应和新型流动性效应两个层级,对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其风险进行研究。

且通过对中国具体情况的分析得出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主要是影响传统流动性效应。

因此监管机构应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范围进一步规范传统信贷市场来应对传统流动性效应的影响。

从金融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何德旭,郑联盛(2009)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子银行的高杠杆运作、不断突破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界限、大胆而复杂的金融创新、有意识的信息披露不完整以及刻意地规避金融监管等特性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脆弱性,甚至是系统性风险。

毛泽盛,万亚兰(2012)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与银行体系稳定性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建议政府积极引导影子银行,使其朝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和银行体系稳定的方向发展。

高璐(2013)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发现,影子银行规模的增长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盈利能力,但会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提出应该引导和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促进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作用。

评述:

从目前已有的关于影子银行的讨论,国内外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影子银行风险研究,影子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其中对影子银行风险研究中,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具体研究了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更容易产生风险的原因,对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具体分析,其产生风险的传导机制,以及对影子银行监管。

在对影子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影子银行不断突破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界限,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从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中,对其实施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以及监管部门对其应对的策略。

虽然对于影子银行具体风险产生原因和传导方式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于风险的防范局限于防护措施,缺乏衡量的具体指标,缺乏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具体方案,监管无法完全覆盖其所能产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J].黄卫平校.北京,1999.

[2]PozsarZ,AdrianT,As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