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81678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实录及评析名师文档格式.docx

C、2 

D、3

了解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有关的生活经验)

选择内容

人数及百分比

理由

A

9人(34.6%)

很多人走起路来一步1米左右,我也差不多。

B

10人 

(38.5%)

走路不能劈叉,但1米一般人平常就能做到。

C

7人 

26.9%

大人吗,应该步子更大一些,但3米不太合理。

学生只有38.5%的人能既结合生活实际又意识到三角形三边关系来合理做出判断。

(3)在数学课堂上,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什么?

( 

(目的:

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

A看书自学 

B小组合作 

C教师讲解 

D其他 

15人 

57.7%

8人 

30.8%

D

3人 

11.5%

1人,游戏;

1人,边玩边学;

1人,听讲加自学。

(二)访谈(班内随机抽取5个学生)。

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

(5cm,3cm,2cm)

了解学生存在的困难) 

2人认为不能(40%);

3人认为能(60%)。

通过调研,我了解到全体学生能够变换三角形的角或边来区别三角形的形状,说明在他们的头脑中不同的三角形绝不是简单的大小、方向的变化。

有38.5%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意识。

有57.7%的同学比较热衷于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60%的学生对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认为可以摆成三角形,在组织活动应展开重点研究。

根据以往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了解,学生在实验活动后的总结时,对“任意”的表述存在问题,但并不是学生真的不理解,从学生没有用“任意”一词来总结此知识时,我们如果出个反例让学生来判断,学生绝大部分还是可以判断得很准确的。

可以说学生总结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或许另一层意思是“不能有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

如果是这样,我想不妨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在组织观察实验结果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去表达这个结论。

“在什么情况下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

在什么情况下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从两个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问题,也许学生的选择会多一些。

[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我通过设计“我这里有两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如果再来一根7厘米的小棒呢。

”“如果换成一根3厘米的小棒呢?

”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在什么情况下能摆成三角形”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接着我给学生布置了研究任务:

每次从所给的五根小棒中任选三根摆三角形(小棒长度分别为:

9cm,6cm,5cm,4cm,3cm)。

把实验数据和结果记录在表中并加以思考:

能摆成三角形或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之后开始交流结果。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提醒学生在听其他组汇报时,注意看是否与自己小组的研究结果一致,并做好标记,以便一会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并引导学生在选择小棒时,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做到有序,按一定的规律来选。

结果当第1组学生汇报时,大家对于4,5,9以及3,6,9这样的三条边是否能组成三角形,出现了分歧,我在这两组作了“?

”标记。

交流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如下:

能 

不能 

9

对于存在分歧的问题:

3,6,9和4,5.9能否摆成三角形,我先让大家统一意见,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

师:

两种意见的同学看来都很自信,能坚定自己的观点,很好!

认为能摆成的,看来已经摆成功了;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下?

生1:

我摆的是4,5,9。

“反方”做好准备呀!

(生1不太顺利,但最终还是摆成了自己比较满意的样子。

“正方”的同学也连连点头。

嗯,看来真的摆成了?

你们有什么说的?

(“正方”的人得意,“反方”的人有的有些紧迫,有的着急得举着手。

生2:

老师,我认为根本就摆不成。

您看4+5=9,也就是说4和5摆成一条直线时才和9一样长,所以他根本也摆不成。

听起来有道理,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

(“反方”的人认同的点头,“正方”的人疑惑的不想接受。

谁再来说说?

生3:

我还是觉得能,我们稍微向上动一下不就行了吗?

前面不是摆出来了吗?

你的意思是证据就在这里?

对。

“反方”的怎么看?

生4:

老师,我觉得摆不成;

我觉得他们摆的那个看起来好像是,但其实那几条边都没挨上,如果真的挨上了,就应该是两条直线了。

看来你们都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很值得敬佩。

其实你们遇到这个问题我也很感兴趣,想不想了解一下我的想法?

我这里有个动画,看后也许对你们有帮助。

(师演示9cm固定,4cm和5cm分别一端以9cm的一端和另一端为圆心做圆形运动,产生轨迹。

我先把9cm固定,然后把4cm和5cm能摆到的地方都摆到,你们看看会是什么样?

图:

生:

哇!

挨上了!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那两条边只有和9重合时才能挨上。

生(部分):

没错!

(也有暗暗点头的。

都认为到这才能挨上,是吗?

(动画演示两边重合到9cm上)

(点头)嗯!

那说明这种情况能摆成三角形吗?

反方(底气十足):

不能!

(正方此时没有什么声音,但也不太想这样屈服。

看来有的人有点疑惑,你们是不是觉得,没重合之前的那一点也好像挨上了?

生(正方):

对呀!

(像雪中送炭)

生(反方):

那时根本就没挨上,只不过看不出来而已。

如果还有分歧,那咱们再换个角度想想。

(再次出现另一组课件:

先出现9cm,然后把9cm分成那个4cm和5cm两部分,用不同颜色区分;

之后分步演示以分点为折点,两条边向上折的过程。

我们不妨先给出一条9cm的边,那另外那两条边的和应该和它相等?

对!

那我们就用这条边分成两部分(动画分成红、蓝两种颜色,4cm和5cm。

),既然你们有人认为这种情况能摆成三角形,那我们从这个分点向上折就应该可以,对吗?

(师动画演示向上折一点。

行了!

形成了吧?

嗯!

真的形成了?

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开始疑惑)

我发现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我发现折起来时两头就不挨着了。

你们发现了吗?

发现了。

那刚才折起一点的时候,好像还挨着呢?

没挨着,只不过离开得太小了,我们肉眼看不出来。

你们同意吗?

同意。

那现在说明这种情况能摆成三角形吗?

(部分学生更坚决了,部分在笑。

那为什么刚才我们有的同学就真的摆成了呢,而且人数还不少?

学生开始反思,有的认为是小棒太粗了,如果尽可能的细就有可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了。

有的认为小棒的长度也不见得那么准确,所以也会有影响。

嗯,他在怀疑小棒的长度。

这可是我特认真做的,怎么会不准呢?

(学生开始笑着七嘴八舌起来。

您再怎么认真,也不能保证这么多根都准确。

小棒这么粗,您怎么都会有误差。

孩子们,我很佩服你们。

你们清楚地解释了我们产生的分歧的愿因,其实不仅是我们,就连大科学家们在做实验时也会遇到这个问题。

我们的工具有可能很精密,我们也许万般仔细,但一些小的偏差能完全避免吗?

不能,只不过有可能他们的偏差更小。

没错,其实这就是你们刚刚说到的“误差”;

正像你们所说,我们不能避免它,但我们可以科学的认识它,减小它。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意见统一了,我这个问号可以擦掉了,他们应该属于哪边?

此时我们再观察我们的试验结果,谁来说说能摆成三角形或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同组之间可以互相说说。

能摆成三角形的,两条短边加起来应该大于那条长边;

两条短边的和比长边短或相等都摆不成。

我也觉得只要两条短边的和大于最长边了,就能摆成三角形。

你们都同意吗?

那如果是3,3,1;

你们怎么解释呢?

1是最短的了,再加一个3等于4,4〉3不就行了吗?

你们是这么想的吗?

是。

噢,如果有一样长的,随便选一个作为短的都可以,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了。

孩子们,当我发现问题后,我们进行了小组研究;

通过交流与观察,我们总结出了“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更清楚了,是吗?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略)

[案例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为学生营造了研究的条件和氛围

有研究就有思考,本节课教师为学生营造了研究的条件和氛围,很有研究的味道。

从上课的一开始,“我这里有两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到后来对于“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正方、反方两种意见的辩论。

教师创设了宽松的环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矛盾起伏,充满了思维的碰撞,师生都在思考,课堂气氛和谐活跃,真是数学是自然的,思考是美丽的。

2.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

在课堂上充满思考的同时,教师能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

在进行实验时,如何操作、记录和观察思考;

在全班交流时,“你们小组是怎样研究的?

为什么怎么快?

”指导学生进行有序性的研究。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提出:

“当三角形两条边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时,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第三条边要在4厘米以上。

”教师表示学生说得有道理,但欲言未尽,耐心等待。

孩子们终于想到“第三条边要比16厘米小”。

是在小于4厘米,大于16厘米这个区间内,指导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

3.恰当地运用电化教育手段

当学生对两条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争论不休时,教师适时地运用了电化教育手段,播放动态的课件,第一个课件学生形象地看到:

两条边只有和“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