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3816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

《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字学备课教案.docx

汉字学教案

2008.

28

参考文献

蒋善国:

《中国文字之原始及其构造》,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7年版。

B·A·伊斯特林: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左少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周有光:

《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从《中国语文》,1957年第7期。

周有光:

《人类文字学当议》,《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4期。

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第3期。

唐兰:

《关于江西吴域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第

7期。

陈炜湛:

《汉字起源试论》,《中山大学学报》,1卿年第1期。

裘锡圭:

《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裘锡圭:

《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孟维智:

《汉字起源问题浅议》,《语文研究》,1980年第1 期。

汪宁生:

《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王伯熙:

《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

高明:

《论陶符兼谈汉字的起源》,《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李先登:

《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陆锡兴:

《近年来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语文导报》,1985年第10期。

王蕴智:

《汉字为意音文字证说》,《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刘宁生:

《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语文导报》,1987年第6期。

杨亚长:

《关于汉字起源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评论》,1987年第8期。

沈一清:

《我国古代文字起源初探》,《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胡朴安:

《中国文字学史》,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

唐兰:

《古文字学导论》,齐鲁出版社,1981年版。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胡朴安:

《中国文字学史》,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

唐兰:

《古文字学导论》,齐鲁出版社,1981年版。

梁东汉: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李学勤:

《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版。

刘翔等:

《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李圃:

《甲骨文文字学》,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王宇信等:

《甲骨文精萃选读》,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黄德宽、陈秉新;《汉语文字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何九盈等: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高亨:

《文字形义学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孙均锡:

《中国汉字学史》,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

经本植:

《古汉语文字学知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高家莺、范可育、费锦昌:

《现代汉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孙钧锡:

《中国汉字学史》,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

张耿光:

《汉字通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曹兆兰:

《正音指南》,海天出版社,1992年版。

徐世荣:

《汉字正音》,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刘连达:

《多音字手册》,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年版。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语文出版社,

1988年版。

王药:

《说文释例》,武汉古籍书店影印世界书局本。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刘又辛:

《通假概说》,巴蜀书社,1988年版。

刘志成:

《汉字与华夏文化》,巴蜀书社,1995年版。

苏培成、尹斌庸:

《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林沄:

《古文字研究简论》,吉林大学出版社,祖986年版。

李国英:

《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章 汉字的产生和性质第一节汉字的产生

一、汉字产生以前的记事方法

原始记事方法形式很多,相传我国古代曾经用过结绳、契刻、八卦与图画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义,万品以察。

”许慎在这段话中讲到“八卦”、“结绳”、“书契”,它们的作用各有不同。

(一)结绳

(二)契刻

(三)河图洛书

(四)八卦

(五)图画记事

二、从文化人类学及考古中看原始记事方法

这些古老传说中的原始记事方法还可以从许多民族学资料以 及考古中得到进一步证明。

(一)我国少数民族保存的原始记事

(二)考古发现中所见的原始记事方法

在地下发掘出来的古代陶器(或陶片)、青铜器上,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符号:

一是抽象的符号,一是具体的图形。

出土于西安半坡临撞姜寨、零口、垣头、长安五楼、都阳萃野以及铜川李家沟等仰韶文化遗址的彩陶上发现一些线条符号。

三、从原始记事到汉字的产生

事方法的使用,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交际日益频繁,日益复杂,那些原始的记事方法,已不能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能表达语言而把客观事物和思想准确详尽地记录下来的工具。

于是,先民们凭着长期使用各种记事方法所积累的经验,供鉴原有的标记方法,收集各种记事符号和图像,加以吸收、整改,并创造出更多新的符号和图像,来代表语言成分,形成了一系列有音有义的形体符号,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的文字就产生了。

第二节 汉字的性质

一、世界上文字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就其发展的一般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表意和表音两种基本类型。

二、近百年来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

汉字的性质是一个文字类型学方面的命题,近百年来,语言文字学界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自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学者在接受西方语言学家有关文字类型划分理论并重新认识和进一步研究汉字的特点的基础上,探索汉字性质。

出现了多种说法。

(一)“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说

早在30年代,学者们普遍认为汉字属于表意性质的,他们把汉字的属性定名为“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

此后,这种观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比较流行。

在通行的教科书和语文工具书里,一般都持这一认识,如《辞海》“表意文字”条下云:

“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表示词或词素的文字,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

通常把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和汉字看做表意文字。

是文字发展中的表形文字和表音文字中间的一个阶段。

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了“商周文字是以图形式文字为主体的表意字”,“从春秋中期到秦的文字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字”,“从汉代一直到现在的文字是以记号为主体的表意字”的观点。

也有的学者认为汉字是“音节·表意文字”。

(二)“意音文字”说

50年代后半期,有的学者在对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深人探讨的过程中,对汉字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汉字不是“表意文字”,而是“意音文字”的观点。

最早提出这种学说的是周有光先生。

(三)“表音文字”说

早在学界开始探讨汉字性质问题之初,就有个别学者认为汉字是“表音文字”,刘大白在其《文字学概论》(1933年3月上海大江书铺初版)中指出:

“中国的汉字是单音节词表音文字。

”至70年代末,有的学者又重新提出汉字为“表音文字”说。

(四)“词文字”说

几十年以前,国外的某些语言学家就提出了“词文字”或“词—音节文字”的名称。

30年代,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把汉字符号的类型称为WordWriting,这一名称袁家弊等先生译为“词文字”;50年代,美国学者Gelb又提出了“词—音节文字”说(Word一SyllabicWriti吧)。

(五)“语素文字”说

1959年,赵元任先生在台湾大学出版的《语言问题》一书中谈到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他说:

“用一个文字单位写一个词素,中国文字是个典型的最重要的例子。

”1980年,该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刊印,由此,国内学者也开始倡导语素文字(或词素文字)的说法,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以上关于汉字性质的讨论,其实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的。

前三者着眼于汉字字符本身的特点,即汉字字形与字义或字音的联系。

后二者则着眼于汉字所记录的语言单位。

在前三种说法中,表意说影响很大,较为流行。

它的依据是,汉字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以及形声字的形符表意而声符并不固定;表音说所依据的是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甲骨文中存在大量的假借字;而意音说则着眼于形声字的大量存在。

三者从各自的着眼点出发,称汉字为某种性质的文字,不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过,对于汉字发展的某个阶段来说,又各有其合理的地方。

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将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汉字归为某一简单的类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后二者,“语素—音节文字”既适合于现代汉字,也适合于古汉字,因为,尽管古汉字所记录的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但是,词也是可视为成词语素的。

所以,“语素—音节文字”比较适合汉字记录语言的特点。

当然,无论“音节——词文字”,还是“语素——音节文字”,都还是概率性的结论,因有的汉字仅仅是记录音节的音节符号,如“蜘蛛”中的“蜘”、“蛛”。

思考与练习

1.传说中的记事方法有哪些?

它们对汉字的产生有何影响?

2.关于汉字性质的说法有哪些?

3.你认为汉字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文字?

4.“意音文字”说述评。

5.“语素—音节文字”说述评。

第二章 汉字的造字结构

关于汉字的造字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

一曰五礼,二日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与其他五艺并列,显然应该是六种写字的方法。

但究竟是哪六种书写方法,《周礼·地官·保氏》没有说清。

直到汉代,才有关于“六书”细目的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

家:

一是郑司农(众),郑玄在注《周礼》中引郑众的话: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 “六书”的名称都是动词性的,说明这是六种造字方法。

一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

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班固明确地说,“六书”就是六种造字方法。

一是许慎,著《说文解字·叙》说:

“周礼八岁人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不仅指出了六书各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

第一节 象形

许慎《说文解字·叙》说: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油,日、月是也。

”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