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备课教案25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备课教案25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1备课教案25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首歌中,紫色美丽的丁香花承载了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会承载这样的情感?
(初步解读丁香花这个意象。
)
【答案预设】 丁香花承载了忧伤而缠绵的情感。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2.导入新课:
也有这么一位诗人,用丁香花这个意象烘托出一位美丽多愁的姑娘,她走在寂寥而悠长的雨巷中,引出了诗中多情人的期待和惆怅,也为诗人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中,感受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忧愁。
二、品读入境
1.自由朗读诗歌,正音正词。
2.带着情感小声朗读,并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初读体验。
3.请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4.欣赏乔榛的朗读录音。
三、赏析诗歌
1.《雨巷》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阅读初体验。
知识讲解1: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
【答案预设】 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凄婉迷茫、朦胧动人,而又具有强烈暗示的意境。
2.我们对这首诗歌的这种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
知识讲解2:
(1)意象——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语言——形象生动,含蓄蕴藉,体现一种回环舒缓、迷离感伤的音乐美。
3.作者为了能营造出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重要意象?
一共有6个,主要有:
油纸伞、雨巷、丁香。
另外还有篱墙、“我”和姑娘。
4.学生讨论:
油纸伞、雨巷、丁香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点和意义?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评点。
这些意象朦胧、感伤。
诗歌从物象的选择,到物象的颜色状态以及赋予的情感都流露出一种朦胧的哀怨。
(1)油纸伞。
这件真实的雨具,在特殊环境下会构成更典型的意象。
雨打油伞的意境是朦胧迷离的。
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会因为这小小的道具更显得绝尘飘逸、幽缈迷离,更有一种淡淡的感伤梦境一般弥散开来。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雨打房檐,滴滴答答,湿漉漉的小径,人迹稀疏,平添几分凄清伤感。
小巷绵延,看不到尽头,而两旁高墙堆砌,日久斑驳,置身其间免不了要愁肠百转。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何以寄愁,我们在之前已分析过,而本诗中诗人是化用古典诗词“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风独自愁”(李商隐《代赠》)、“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摊破浣溪沙》)中的“丁香”形象。
丁香花开花在暮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
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5.诗中的“丁香姑娘”和“我”又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
(1)丁香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美丽高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哀怨彷徨)
(2)“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是个怀着“希望”的,有美好理想追求的青年形象,但又是孤独、迷茫的。
6.探讨主题:
诗人所吟咏的“丁香姑娘”这个抒情形象有什么象征和暗示的意味?
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
学生可以根据对相关背景的了解来谈这首诗的主题,不限定唯一答案。
知识讲解3:
(1)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还是无忧无虑。
然而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
这生理上的缺陷,常常被当成取笑的把柄,使得诗人的性格变得沉郁。
(2)居住松江期间,诗人对朋友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上的缺陷使诗人心中充溢着自卑感,给本来甜蜜的初恋罩上了一层阴影。
没有真诚的理解,爱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终于与恋人分手了。
(3)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
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归结:
不管是个性本身的忧郁,还是爱情的失落,还是时代的苦闷,我们从诗中感受到的是:
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诗人一种想象中的创造,是一种人生理想和希望的象征,也是诗人孤独、苦闷时的一个幻影、一个“白日梦”。
是诗人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的暗示。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所以说《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7.语言赏析:
除了意象,这首诗本身在朗读时就能让人陷入那种回环舒缓、迷离感伤的音乐美中。
请说说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课文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归纳:
(1)《雨巷》的音节特色——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
韵律诗停顿时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特别是首尾两节互相呼应,起结复见,使诗歌节奏显得更整齐和谐,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
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四、延伸拓展
这首诗的美不仅在于它把握了时代性的精神苦闷,还在于它创造了舒缓迷蒙的内在旋律和音乐性,而其长久的生命力更在于它传达了一种对美的追忆和留恋这种人类共同的情结。
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发言。
示例:
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
这又怎么不让人悱恻伤感呢?
寂 寞
1.分析意象特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表现力。
3.体会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1.对诗歌意象内涵的把握。
2.体会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中“寂寞”的内涵。
回顾《断章》这首小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这是卞之琳最出名的诗,也是我们熟悉的一首诗,它通过一种虚拟的“戏剧化处境”,写出事物的相对性和以一种反讽的眼光看人生的智慧。
我们阅读时能够隐隐约约感受诗人想表达什么,可又不能确定它就是表达某一个意思。
短小、含蓄、不动声色,这些正是卞之琳诗歌的特点。
二、介绍作者
卞之琳1929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后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较多地接触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并开始新诗创作。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
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在中国新诗史上,卞之琳与戴望舒往往被人相提并论,如果说后者是生命的寻梦者,卞之琳就是一位“生命的玄思者”。
他的诗,体现了由“主情”到“主智”的艺术转变。
他的创作,比起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更具有一种现代的心智,也更讲究艺术的克制、洗练,每每达到一种千锤百炼的结晶状况。
(一)朗读诗歌,说出自己的初读感受。
(二)诗歌是如何表现“寂寞”这个主题的?
1.意象解读
《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
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讨论交流:
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它们是主人公活着和死亡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说着生死皆寂寞的生命形态。
2.结构分析
《寂寞》这首诗篇幅短小,但结构却富有特点。
你能说说其特点吗?
这种结构是如何有力地表现主题的呢?
讨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