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81333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9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docx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

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

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

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

3.汇报:

你选的是哪个图形?

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

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问题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三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

有什么特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

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汇报: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⑷思考: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⑴6分米8厘米2厘米1厘米

3分米8厘米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

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

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

有什么感受?

2、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

最少量几条?

第三单元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

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

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

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如图:

(课件呈现)

⑴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

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

姓名头围厘米胸围厘米腰围厘米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第三单元第五课时估计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

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

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

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

剪一段试一试。

并讨论:

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

你估计得怎样?

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

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估算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

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教学建议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2.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

第四单元第1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

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

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

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

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

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

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

(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

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

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

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

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

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

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

15盆花有没有摆完?

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

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你能列出算式吗?

15÷

5=3(组)

(5)明确写法:

(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

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

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

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

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

还剩几盆?

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

23里面最多有几个5?

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余数)

23÷

5=4(组)……3(盆)

(5)适时小结:

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

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接着板书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

如何列竖式?

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

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

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

(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

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

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