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812821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3.(2017海南卷)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

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是()

A.二月革命时期B.国内战争时期

C.农业集体化时期D.德军入侵时期

4•“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

”当时俄国得以“复苏”主要是因为()

A.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C.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5.(2017河北张家口一中高一月考)1925年,是苏俄政权发展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年。

这一年,粮食产量比1921年提高了一倍,农业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工业指标也恢复到

了战前的水平。

苏俄政权在经济战场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

A•苏联成立调动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6•在《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

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

&

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认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

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

我们从中

能学到什么?

》。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0.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

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C.分析了苏联迅速工业化的弊端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11.(2017河•北省广平一中高一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五年计

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

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A•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C.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12.(2017河北大名高一期中)有学者评论说:

“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

”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

要原因是()

A•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

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

13.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1938年出版,斯大林亲自撰写、修订)记载:

“(1935年)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

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由此可知()

A.苏联的农业政策符合国情

B.苏共极力为农业集体化政策辩护

C.苏联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D.苏联农业生产缺乏宏观计划指导

1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

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

1931年苏联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B.苏联迅速实现了全面工业化

C.危机迫使美国调整对苏联政策

D.经济危机给苏联带来发展机会

15.戈尔巴乔夫曾指出:

“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

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

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下列对材料中戈尔巴

乔夫的评价,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集体化限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B.苏联工业化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

C.对外争霸影响农业发展与民生改善

D.高度集权破坏民主制,法律被践踏

16•下面两图是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

式子成立的是(

B.A=E

D.B=H

A•B=F

C.D=H

17.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俄率先实现了突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F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所以是完全错误的

B.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所有农产品的权利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仍属于修补性的变革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为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8.从1953年到1964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到8500万吨,煤产量从3.2

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

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9.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③D.②③④

20.到1959年,苏联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

此外,城镇居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

全国牛奶产量明显增加。

几年内,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

又兴旺起来。

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集体农庄规模迅速扩大

B.副业义务交售制取消

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和生产经营权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确立

21.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

“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是()

A.罗斯福B.斯大林

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

22.1973年,勃列日涅夫在全国范围内改组工业管理机构,实行2〜3级管理制,成立

各种联合公司,如生产联合公司、科研生产联合公司等。

这些联合公司兼有行政管理与生产经营两种职能。

这些联合公司的成立()

A.旨在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反映出苏联推行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战略

C.凸显工业为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

D.服务于发展工业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战略

23.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

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

情况出现在()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24.戈尔巴乔夫于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如图)。

封面主题

词是“StartingOver重新开始)。

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A.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共52

分)

25.(18分)苏联解体以来,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

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发

文说: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写道: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了什

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

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三:

1957年7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个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的义务交售,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

植下,家庭副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58年同19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增加33%,奶增加27%,蛋增加44%,羊毛增加91%。

(1)材料一、二主张是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政策的?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

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10分)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4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4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体制”的历史功过的争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一是“功大于过”说,实践证明它对生产力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是“过大于功”说,他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

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

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

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