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9695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近五年十次中央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题题库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

3.犯罪目的只存在于(B)犯罪中。

A.故意B.直接故意

C.间接故意D.既遂

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

A.意外事件B.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

5.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

C.放火罪D.抢劫罪

6.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

A.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

B.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

C.公安机关的看守所

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7.死刑不适用于(ABD)。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

A.五年B.十年

C.十五年D.二十年

二、填空题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司法解释和。

立法解释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从旧兼从轻原则

11.犯罪构成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和。

作为不作为

1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

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

14.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与。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15.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依法对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国家审判机关犯罪人

16.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决定罚金数额。

犯罪情节

1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正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被告人服刑的罪犯

1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十三年

三、名词解释

19.犯罪预备:

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20.主犯:

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1.剥夺政治权利:

是指依法剥夺犯罪人一定期限参加管理国家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属于资格刑。

22.数罪并罚:

是指人民法院对一行为人在法定时间界限内所犯数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并罚原则及刑期计算方法决定其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

四、简答题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参考答案:

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

存在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

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

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

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

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4.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时效延长的情况下,追诉期限不受限制,即: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五、案例分析

25.案情:

胡某,男,1989年5月出生。

2006年6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12年4月刑满释放。

2017年3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

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

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

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

“好象那人在车上呢。

停车看看吧。

”胡某说:

“管他呢!

”继续驾车逃跑。

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

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

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

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

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

评分要点:

(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

(4)胡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5年以内,又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新罪,符合一般累犯的构成特征,因而属于累犯。

根据刑法规定,应当对其从重处罚。

2017年7月试题及答案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

A.故意B.直接故意

A.意外事件B.过失犯罪

A.盗窃罪B.敲诈勒索罪

6.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

C.公安机关的派出所

A.五年B.十年

C.十五年D.二十年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和。

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11.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及其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社会危害性程度

13.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和。

自然人单位

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

国家审判机关犯罪人

17.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和正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1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19.犯罪预备:

22.数罪并罚:

24.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韩某,男,50岁,某外国籍,该国驻中国某地领事馆职员(无外交豁免权)。

韩某于2016年3月25日晚与被害人胡某(女,20岁,某公司文员)相识后,以请胡某喝酒为名,将胡某带至自己宿舍,并向胡某提出发生性关系的要求。

在遭到拒绝后,韩某将胡某按压在床上,扯下自己的领带将胡某的双手捆在床架上,又用毛巾塞住胡某的嘴,随后与胡某发生了性行为。

期间,胡某由于不断反抗以致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属轻微伤)。

凌晨2时许,胡某觉得韩某已经入睡便悄悄挣脱捆手的领带溜出韩某宿舍,不料却碰倒了门口的衣架。

响声惊醒了韩某,韩某随即赶出来将胡某抓住并拖回房间。

胡某大声喊叫,韩某便死死掐住胡某的脖子,直至胡某不再动弹为止。

当韩某将胡某的尸体运出领事馆准备抛弃时被巡警发现抓获。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

韩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我国法院是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