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易错剖析.docx
《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易错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易错剖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最新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专题训练易错剖析
一、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寂寞出学问
——《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35个教师节。
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
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
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
记者:
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
秦:
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
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
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
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记者:
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
秦:
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
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
“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记者:
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
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
秦:
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
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
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
“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
记者:
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
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
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
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
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
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
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
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
记者:
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
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秦:
应形成良性关系。
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
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
记者:
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
秦:
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
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
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
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
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
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1)针对“寂寞出学问”的倡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学问要“潜心十年”,甘坐“冷板凳”。
B.对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热爱学术。
C.学者在媒体上讲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
D.媒体需要的是“全才”型的“媒体学者”。
(2)对文中两处划线句子,根据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
B.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
C.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
D.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的学者,实际上都在暴露自身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学者们应坚守象牙塔,我自岿然不动。
B.“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
C.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很充实、幸福。
D.媒体只要不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就能与学者形成良性关系。
【答案】
(1)D
(2)D
(3)C
【解析】【分析】
(1)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
据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
治学精神方面:
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
治学态度方面:
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
治学环境方面:
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宣传学术成果而不是追逐学者的私生活。
综合分析,D项错误,故选D。
(2)D项,结合“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因此,容易被遗忘”等分析,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
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
原文并没有说“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的学者”,而是说“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
故选D。
(3)A项,“学者们应坚守象牙塔,我自岿然不动”错误。
原文为“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
B项,“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现行的考评体制应予以取消”错误。
结合“‘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
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分析,只是作者的观点,“应该取消”于文无据。
D项,“只要……就……”错误。
结合“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
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分析,“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D;⑵C;⑶C;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
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
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
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游戏中更多的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
玩家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
那份独自思念的寂,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为人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
反观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
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的各种美景,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让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的人生。
材料二
诗歌、舞蹈、戏剧、电影之后,电子游戏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九艺术。
从最早的示波器乒乓游戏到后来的FC红白机、街机、PlayStation、PC机、智能手机,电子游戏虽然只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却势如破竹,以其独特的魔力成为了电子设备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方式。
现在,电子游戏开始向虚拟现实狂奔。
虚拟现实技术的用户不再是那个被隔离在内容之外的观看者,而是参与者、体验者,可以瞬间参与一场激烈的战争,或者踏入一片静谧的丛林,又或者站在一颗遥远荒芜的行星上。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复制、创造外部世界对人类感官的刺激信号时,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甚至真假难辨了,这时人类将更难以区分虚拟游戏与现实生活。
材料三
如今这个时代,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驱动之下,意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虚拟之上。
数据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我们平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
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可以在网络中得到完美模拟,甚至可以做到试吃试用。
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
社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
这样一来,现实世界终将成为虚拟世界的能量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矿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旅行青蛙”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一张张美景照片,不仅让玩家了解青蛙的旅行生活,而且感到愉悦和安心。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和寂寥;而青蛙独自在外的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孤独落寞。
C.电子游戏已进入千家万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虚拟现实技术为人的大脑营造极近真实的幻觉,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D.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意识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2)材料二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玩家的体验,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B.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回答电子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哪些联系。
【答案】
(1)A
(2)B
(3)①虚拟世界可以折射现实人生(是现实世界的写照,隐喻现实世界)②虚拟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高度仿真(虚拟世界能给人带来无限接近真实世界的体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线越来越小)③虚拟世界的能量来源于现实世界
【解析】【分析】
(1)A项,“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错误,材料一第1段“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第2段“游戏中更多的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由此可知青蛙独自旅游,玩家独自等待,青蛙与玩家没有时时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