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9466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

《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刑法学1题库排序Word文档格式.docx

限从()之日起计算。

D.犯罪行为终了

犯罪既遂的类型有()。

A.行为犯B.危险犯C.结果犯D.举动犯

犯罪既遂是指()。

B.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犯罪中。

B.直接故意

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某甲抢劫杀人的行为触犯了两个刑法条文、两个罪名,实际上只构成抢劫罪一个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A.想象竞合犯

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C.放火罪D.抢劫罪

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处罚。

B.从轻或者减轻

某甲因交通肇事将某乙撞伤,为了尽快逃脱,便将流血昏迷的某乙拖入路边树林。

某乙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的犯罪。

D.间接故意

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

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D.间接故意犯罪

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C.犯罪情节

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死刑不适用于()。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减为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B.确有重大立功表现D.没有故意犯罪

我国刑法典分则“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B.同类客体

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处罚。

B。

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吴某因犯故意伤害罪、侵占罪,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决定执行的刑罚时,应当采取()。

A.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

下列情形中,我国刑法有溯及力的是()。

A.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刑法不认为是犯罪D.当时的法律和刑法均认为是犯罪但当时的法律处刑比刑法重

下列人员中,实施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而不负刑事责任的有()。

D.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

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这种情况属于()B.立法解释

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是()A.对前段的补充B.对前段的强调D.是前段的例外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C.一年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

C.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只有()才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A.时空性B.自动性D.彻底性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C.犯罪的行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A.无期徒刑B.死刑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之日起计算。

各国刑法解决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有()。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原则

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

C.作为与不作为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为前提。

这种特定义务来源于()。

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C法律的明文规定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处罚。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某甲并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对其判处法定最低刑还是过重,经()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D.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缓刑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B.拘役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以后,可以假释。

B.十三年

这种情况属于()A.立法解释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D.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在犯罪客观方面的诸多事实特征中,()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备要件。

A.危害行为

B.抢劫罪C.放火罪D.贩卖毒品罪

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

D.想象竞合犯

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决定罚金数额。

C.犯罪情节

二、填空题

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

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亦称准自首。

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5年。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

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对于构成累犯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

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一以下;

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3年。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可能这种结果发生放任的心理态度,属于犯罪的间接故意。

缓刑考验期限应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假释的对象是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本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他罪)的犯罪形态。

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否为三年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

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我国刑法中的量刑原则是:

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无期徒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刑罚,是指刑法中明文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限制或者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刑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二是强制性最为严厉

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一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我国刑法条文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有三种,即对前段的补充对前段的限制或者是前段的例外。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

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6周岁。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