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写的。
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
(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
3.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1)师: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词语。
请做好听写准备。
(2)同桌互相批改。
(3)教师强调易错的地方。
读准字音:
搁板(gē) 魁梧(kuí
wú
)
勉强(qiǎng) 黧黑(lí
记住字形:
“怨”——上下结构,“熬、黧”——上下结构,“魁”——半包围结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从字音、字形、字义各个方面有效地复习重点词语,锻炼学生的字音字形辨析能力、词语解释能力、思维概括能力和想象力,从而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基础教学。
三、自读课文,理清人物关系
1.自由朗读课文。
边读书边思考: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中必然要有人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穷人?
(板书:
桑娜五个孩子渔夫西蒙两个孩子)
这些人物中谁是主要人物?
2.理清人物关系,概括主要内容:
这些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请2~3个学生说说,意思大致正确就行)
教师小结:
你们看,如果我们把几个人物先找到,想一想这几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就可以尝试着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
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为文章分段,总结段意)
第12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3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12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设计意图】本环节针对文章重点段落通过多次朗读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清文中人物的关系,较为准确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四、走近穷人,感受生活的艰难
文章写了两家穷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生活贫穷?
①桑娜一家:
课件出示:
桑娜沉思: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桑娜一家吃的食物差,穿的衣服破,桑娜和丈夫拼命地干活才勉强填饱肚子。
②西蒙一家: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
这也正是文学巨匠写作手法的精妙所在,不见一个“穷’’字,可是“穷”又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感悟侧面描写的魅力和作用。
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为体会妻子桑娜的无私精神,体会“穷人”生活的艰难和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作铺垫。
第二课时
1.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学会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想象。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二、话题导入,引出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穷人》这篇文章。
通过读书,我们走进了桑娜和西蒙两个家庭中,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他们真的是穷人。
那么,他们的生活还发生了什么事呢?
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三、描述画面,进入情境
1.师:
文章开始,托尔斯泰就把我们带到海边。
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我们分别走进了桑娜、西蒙的家中,请你找到文章中描写这两个家庭的语段,自由朗读,想一想:
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桑娜家。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温暖”指炉火未熄,“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
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由于她和丈夫的辛勤付出,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难但却温暖。
(2)西蒙家。
……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
她一动不动。
……是西蒙。
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床上。
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
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穷人的悲惨。
2.有感情地朗读:
同桌两人各选择一个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在第二课时开始时,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教师声情并茂的陈述,营造出桑娜小家的简朴温暖、西蒙死时的凄凉等氛围,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真实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到穷人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领会到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走近桑娜,感受一份善良
1.学生默读桑娜抱孩子回家这两个自然段。
思考:
你体会到了什么?
(1)体会桑娜的坚决。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①师:
自己读读这句话,有不懂的问题吗?
预设: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为什么桑娜“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②创设情境:
假如你就是桑娜,看到刚刚发生的一幕,你不会去想( ),只会想到( )。
③师:
她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什么去帮助西蒙?
(出于良心的驱使,出于她善良的本性)
是啊,这完全是穷人的本色!
④朗读:
读出桑娜的那份坚决。
(自由朗读,指名读,教师引读)
(2)体会桑娜的忐忑。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现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②寻找桑娜忐忑的原因,再读这段话,想一想;
桑娜为什么忐忑不安?
在不长的时间里,桑娜围绕收养孤儿的事想了很多很多。
那么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桑娜这复杂的心理活动呢?
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
(学生自由朗读,读给同桌听听。
教师指导朗读)
④走进内心,发现复杂的情感。
这段话在表述上有一个特点,断断续续,短短的几十个字中竟然有五处省略号,自己试着填一填桑娜内心所想。
⑤朗读体会:
一方面是家庭的艰难、丈夫的辛劳,一方面是孩子的生命,桑娜在艰难地思考着。
注意读出她复杂的心理活动,读出桑娜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的心理变化。
2.感知人物:
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还仅仅是那个给一个家庭带来温暖、舒适的家庭妇女吗?
(不是,是宁可自己受苦,宁可自己挨打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的女性)
3.总结写法:
桑娜的特点是通过什么展现在你面前的?
(心理活动)
作者并没有用豪言壮语去写桑娜的语言和心情,而是那样平平常常地,又是那样真实、准确地写出了桑娜作为一个善良、淳朴的妇女此刻的真情实感。
4.男女生合作朗读第8、9自然段。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内容,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本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默读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继而让学生进入角色,深度挖掘人物品质。
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走进文本,与文本和作品进行对话,真切地感悟桑娜的坚决、忐忑不安等复杂情感,从而体会桑娜的善良。
五、走近一家人,感受穷人的善良
在桑娜的忐忑中,丈夫回来了。
请你默读第三段,思考:
两人两次“沉默”,各在想什么?
1.想象:
第一次沉默时,桑娜心里想:
( );
渔夫心里想:
( )。
第二次沉默时,桑娜心里想:
2.指名分角色读对话。
3.课堂训练,发展技能。
根据课文插图,发挥想象,说一段话。
学生练习说话,全班交流。
4.师: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
桑娜拉开了帐子。
”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
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
(学生思考回答)
这个结尾干净、含蓄,耐人寻味。
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5.总结:
托尔斯泰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虽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六、布置作业
故事并没有结束,桑娜拉开了帐子,他们的生活又拉开了崭新的一页。
孩子们的命运又怎么样呢?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读《穷人》。
《穷人》的教学片段中,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
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
2.领悟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1.理清课文脉络,体会课文内容。
2.体会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及“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1课时
一、预习达标,整体感知
1.直入新课,齐读课文
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