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8922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

《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二元经济结构精Word下载.docx

  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劳动力,投入之后不带来一点产出?

如果问这个问题就很难坚持剩余劳动力存在,因为这不理性。

这里要区分劳动时间和劳动力人数,劳动时间的边际产出为零是说不通的,但增加一个劳动力不会创造任何产出,或移走一个劳动力不会减少产出是有可能的。

产出不会减少是因为存在劳动的分摊,比如说本来三个人干的活,把第三个人移走,由两个人干产出不会下降,只不过剩下的两个人每个人要干的更多一些。

2.  森(AmartyaSen)的改进

  假设没有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封闭经济。

这意味着劳动力只能在家庭内部工作而不能雇工或为别人打工。

家庭内部的生产函数:

,,。

定义为家庭的总劳动力时间。

注意这里指的不是劳动力的人数。

设有个家庭成员,个劳动力,。

每个家庭成员的消费是,劳动力平分劳动时间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为。

每个家庭成员消费的效用,,。

每个劳动力的劳动负效用,,。

  不考虑家庭内部谈判,假设家庭是一个计划单位,由家长决定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投入以最大化全家的净效用之和:

  

  这是一个无约束的最大化问题,一阶条件:

  劳动时间的边际产出

  5.3式左边是劳动投入时间的边际产出,这也可以看作是劳动的边际成本。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下边际成本应当等于市场上的工资,这个没有劳动力市场的封闭经济中没有工资,但是可以把5.3式右边看作工资,也就是所谓的“影子工资”。

影子工资度量了一个劳动力工作时的付出,或者说是对一个劳动力来说时间有多宝贵,是一个内心的评判标准。

  森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影子工资不变(影子工资还可以看作劳动的真实成本)。

这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劳动时间的增减不影响影子工资。

这意味着,如果增加,也就是全家作为一个单位多劳动一些,而影子工资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即使增加劳动力投入,每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仍然不变。

反之也意味着,可以移走一些劳动力,而影子工资即劳动力的真实成本不变,而不会出现产量的降低。

总劳动时间不变,不同的是剩下的每个劳动力的增大了。

这些可以移走而不会影响产出的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

  对一定范围内影子工资不变的解释:

当投入劳动小于时,消费的边际效用和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在收入很低时,边际效用递减是不成立的。

比如一个人一天吃一斤粮食,但是他没有吃饱,如果让这个人吃一斤半粮食,他的边际效用不会下降。

在低收入情况下,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也不会增加。

所以在不超过的范围内变动,不会影响影子工资。

3.  所谓的“自我剥削”

  如果影子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不变,而且影子工资很低,农民会愿意在家庭内部在土地上投入很多劳动力。

在农村可以观察到农民“闲不住”,几乎任何时候都在工作。

农民的时间成本很低,也就是说农民的影子工资非常低,而且增加劳动投入不会使影子工资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的增加不会导致的增加,农民陷入了所谓的“自我剥削”。

这个概念由恰亚诺夫在《农民经济组织》一书中首先提出。

  自我剥削的应用:

分成租

  地主为了剥削佃户,把土地分成很小的块。

佃农拿到的土地越小,越倾向于自我剥削。

因为佃农除了地主租给的地外在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为了养家糊口,佃农会拼命的干活。

在分成租下,佃农工作得越努力,地主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大。

这个例子不是单纯的市场交易,交易当中涉及到“权力”(power)。

在这个例子中,地主由于拥有土地所有权而具有权力,地主提供一个“takeorleave”的合约,佃农如果没有其他糊口的选择,就只好接受。

这里有趣之处在于地主实行这个权力会导致社会产出的提高,只不过多生产的粮食都被地主占有了。

所谓“达到社会最优不涉及权力而只有自由交换”在这个例子里面是说不通的,在这里,权力辅助了社会最优的达到。

二、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1.  刘易斯模型

  横轴代表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在工业和农业之间进行分配。

图中上半部分纵轴代表工业部门的工资,下半部分带表农业产出。

  假设开始时社会是一个完全农业社会。

可称为有效劳动,可称为剩余劳动,其边际产出为零。

存在制度工资,根据刘易斯的说法,只要劳动的边际产出小于制度工资,就存在隐蔽性失业。

在此基础上考察工业劳动力供给情况。

如果工业吸纳的劳动力来源于多于的部分,那么只要付比多一点点的工资这些劳动力就会全部转移到工业中,因为这部分劳动力在农业中的边际产出是零。

故到为止工业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弹性的条水平线。

当这部分劳动力都转移到工业后,工业部门如果再从农业部门中汲取劳动力,农业总产出会下降,边际产出会上升。

但是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的供给曲线还是一条水平线。

原因在于这部分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小于,在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是进入工业部门的机会成本。

由于边际机会成本小于,所以在工资水平上,这部分劳动力会继续涌入工业部门而不会要求提高工资。

但是如果工业要继续吸收中的劳动力,工资必须上升。

因为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大于,而工资水平至少要达到农业中的边际产出才能继续转移劳动力,支付不足以转移。

左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完全弹性的,这就是所谓的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李嘉图模型中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无限弹性的水平线,工业扩张但是工资水平不变,这也就意味着所有剩余都被工业部门占有,所以工业会经历快速的增长。

刘易斯模型也受到罗根斯坦·

罗丹的启发。

在只有农业,没有工业部门的初始状态下,不存在工业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也变得没有意义了。

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的起飞呢?

一个办法是举办公共工程,通过公共工程比如道路的修建,使私人工厂的成本降低,使其更容易建立,以达到经济起飞的目的。

  转折点(turningpoint),在达到转折点之前,农业除了劳动力减少外没有任何变化。

但是达到转折点之后,农业的收入不再是,农业收入增加,整个国家如同起飞了,所以转折点也叫做“起飞点”。

  附:

制度工资的来源:

1)  政府的规定。

比如政府规定制度工资为全国人口的平均粮食拥有量。

问题是有剩余劳动力的时候,制度工资不变。

但是越过粮食短缺点后,由于农业总产出减少,平均粮食拥有量下降,不足以支撑先前的制度工资水平。

2)  农业人口的人均粮食拥有量。

这个定义也有问题,在粮食短缺点之前,农业人均拥有的粮食量就开始增加,制度工资上升,劳动力的供给曲线也就不会是完全弹性的水平线,也就不会有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3)  森的理论是否可以推导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因为粮食产量没有下降,农业中剩下的人均拥有的粮食量也在增加,所以也无法推出水平的劳动力曲线。

  从理论上说,要推出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假设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不变。

只要农业存在,工业的制度工资就可以一直维持在不变。

直到所有劳动力都转变为工业劳动力,工资才开始上升。

(图)这时工资上升的意义是,假设还存在劳动力,所要求的工资要提高。

  即使有剩余劳动力,工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也不一定是一条完全弹性的水平线,还是有可能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这取决于农村的分配情况,即是否存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取决于农村的收入分配机制。

如果农业产出被平均分配,即使有森意义上的剩余劳动力,也不能产生水平的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

所以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除非存在真实失业,真实失业是说在现有劳动技术和资源禀赋下,绝对的失业,即使分摊劳动也不能使这个劳动力有工作。

如果存在这样的人,移走一个劳动力不会影响农业中剩下的人的平均产出。

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很难存在,一个人在农村什么工作都找不到是比较少见的。

2.  兰尼斯-费景汉模型

  2.1兰尼斯-费景汉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剩余劳动力阶段。

对应于上图中以外部分,此时劳动力的转移不影响到产出。

第二阶段,粮食短缺阶段。

对应于上图中的部分,对应于图中的粮食短缺点,因为超过这点后每移走一个劳动力都会减少粮食产出,从而粮食供应下降。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

对应于刘易斯模型中起飞点以后的阶段,整个经济开始起飞。

受到较大关注的是第二阶段,即粮食短缺阶段。

如果产生粮食短缺,从李嘉图模型分析,在资源约束的假设下,需求增加、雇用工人增多、粮食价格会上升,会阻碍工业进一步发展。

  2.2平衡增长路径:

工农业同时增长,才能使得工业增长无阻力。

  假设初始状态工业工资为,农业工资为,总人口为。

在工业工资为时,工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为,农业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为。

假设由于资本积累或技术进步,工业的边际产出曲线外移。

工业劳动力增加至,农业劳动力减少至。

如果农业技术水平不变,农业总产出将下降,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业工人的边际产出被人为的提高,农业工资相对于工业工资上升,将不利于工业发展。

平衡增长要求农业产出不能下降,维持农业产出在先前水平的一个途径是农业技术进步,也就是说在工业发生资本积累或技术进步的同时,农业必须有相应的资本投入或技术进步。

这提示我们,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之一是提供充足的粮食。

  工农业间的贸易条件(termsoftrade),当农产品产量下降的时候,农业的贸易条件相对于工业来说改善,因为农产品更贵了,工业无法继续吸纳劳动力。

三、  中国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

  农村人口增加了很多,产出情况:

元:

1980年不变价

1952

1957

1965

1970

1978

1984

1987

平均产出

302.5

319.2

258.0

269.8

333.0

461.5

471.9

边际产出

45.4

47.9

38.7

40.5

49.9

69.2

70.8

从表中得出结论是:

1)  绝对的剩余劳动力不存在。

因为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都在增加。

这里的增加是由技术进步或资本积累带来的,人口的增加会带来边际产出的下降,但由于技术进步率高于人口的增长速度,所以能保持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的提高。

2)  低端工人的真实工资增长缓慢。

比如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真实工资增长较慢,因此近似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在判断是否接近劳动力无限供给,仍需要通过考察真实工资是否变化。

3)  近几年可以观察到工人的工资在大幅度提高,是否说明经济已经到达了转折点?

从模型来看,要到达转折点首先要过粮食短缺点,但是还有三亿人就业于农业中,而农业总产值只占GDP总值的12%-13%。

在现有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估计三亿人减少一半也不会对农业产值有影响,因为现在农业生产依赖于劳动力的程度不高,更多依赖于化肥等现代要素投入。

这与技术变化也有关系,因为技术水平提高时会替代一部分劳动力,使得劳动力多余,因此如何定义剩余劳动力也有影响。

没有过粮食短缺点就说到达了起飞点是不合适的。

而且,现在是一轮经济周期向上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