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8167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篇细菌学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形成条件:

营养丰富,要在动物体内

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具有抗原性

鞭毛化学组成:

弹性纤维蛋白

构成:

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

运动器官、抗原性(H抗原)、

致病性相关、可用于鉴定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据鞭毛的多少及位置分为四类)

菌毛分布:

细菌表面

化学组成:

蛋白质

分类:

普通菌毛(黏附结构,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性菌毛(与细菌变异相关、仅见于少数革兰阴性菌、由一种F质粒编码的中空管状结构)

芽孢细菌在不利环境中的的休眠形式,需注意的是,芽孢并不是细菌的繁殖体,在适应条件下芽孢解除休眠成为繁殖体,一个芽孢只能成为一个繁殖体,一个细菌也只形成一个芽孢。

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有强大的抵抗力,可作为消毒灭菌的指标、用于鉴别细菌(根据芽孢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1、细菌的营养类型:

自养型、异养型

2、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3、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物质、H+浓度(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温度(据此将细菌分为三类......)、气体(据细菌代谢是否需氧将细菌分为四类.....)

4、细菌繁殖的方式及速度:

一般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在适宜条件下繁殖速度往往很快,细菌分裂数量倍增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代时,多数细菌为20~30分钟,少数较长。

5、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生长曲线:

迟缓期:

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合成并积累大量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故代谢活跃,但细菌数量增加缓慢

对数期:

细菌生长迅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敏试验)应该选用该期细菌

稳定期:

活菌数稳定,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在该期产生。

衰亡期:

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

6、细菌的生化反应试验:

实验原理: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不完全相同,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也不同,因而其代谢产物有别。

糖发酵试验:

各类细菌分解糖(单糖)的能力和代谢产物不同,我们向发酵试管中加入一些酸碱指示剂来判断代谢产物是否有酸,同时密闭试管可观察是否产生了气体。

糖发酵试验的结果有:

产酸、不产气;

产酸、产气。

不会出现产气不产酸的结果。

根据底物的不同及代谢产物的不同可以用于鉴别细菌;

VP试验:

鉴别产气杆菌(产生红色化合物是为阳性)和大肠杆菌;

甲基红试验:

用甲基红做指示剂。

产气杆菌呈橘黄色(PH>

5.4)是为阴性,大肠杆菌呈红色(PH<

=4.5)是为阳性;

枸橼酸盐试验:

产气杆菌利用铵盐作为唯一的氮源,产生氨;

利用枸橼酸盐作为唯一碳源,产生碳酸氢盐,上述物质都是碱性的,该结果就是阳性结果。

而大肠杆菌在枸橼酸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为阴性结果。

吲哚试验:

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质)经吲哚试剂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成红色,红色为阳性。

硫化氢试验:

沙门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气体,硫化氢遇到铅或者亚铁变为黑色为阳性。

尿素酶试验:

变形杆菌含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培养基呈碱性,在酚红指示剂下变为红色,为阳性。

其中吲哚(I)、甲基红(M)、VP、枸橼酸盐利用(C)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

7、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作用:

热原质:

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化学本质为脂多糖,使人和动物发热,又称致热原。

毒素及侵袭性酶:

分外毒素(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内毒素(多由革兰阴性菌死亡后游离出来的脂多糖组成,对热稳定)、侵袭性酶(帮助细菌侵袭和扩散)

色素:

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需在一定的有利条件下才会产生,比如营养物质丰富,氧气充足,温度适宜。

抗生素:

可抵抗、杀死其他微生物或肿瘤,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细菌素:

功能和抗生素相似但作用范围更窄,只作用在与产生细菌素的细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身上。

维生素:

如大肠杆菌产生维生素B族和K族。

8、培养基的分类:

据营养组成和用途:

基础、增菌、选择、鉴别、厌氧培养基;

据培养基成分是否确定:

天然培养基(化学成分不确定)、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确定);

据培养基的状态:

固体(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别及活菌计数)、半固体(动力学实验)、液体培养基(用于细菌增殖)。

9、细菌在各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液体培养基:

浑浊、浮在表面、沉淀

固体培养基:

形成菌落

半固体培养基:

沿穿刺线生长、扩散生长。

10、人工培养的用途:

研究细菌、传染病诊断、研制生物制品、基因工程

第三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1、消毒:

杀死物体上或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所用药品为消毒剂。

2、灭菌:

杀死物体上的所有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包括芽胞和非病原微生物。

3、防腐:

防止或抑制皮肤表面细菌繁殖的方法,一般不能杀死细菌。

4、无菌和无菌操作:

无菌就是不存在活菌的意思,多是灭菌的结果。

达到无菌要求的操作就叫做无菌操作也就是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

2、消毒灭菌的方法:

1、物理消毒灭菌法:

(熟记各类消毒法消毒对象、适用范围)

热力灭菌法:

A、干热灭菌法:

焚烧、灼烧、干烤、红外线

B、湿热灭菌法:

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动蒸汽消毒法、间歇蒸汽灭菌法、高温蒸汽灭菌法

辐射杀菌法:

紫外线、电离辐射、微波

滤过除菌法:

使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液体(不耐高温的)或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法,但是不能滤过病毒和支原体。

干燥和低温抑菌法

2、化学消毒灭菌法:

使用化学消毒剂:

高(含氯和过氧化物)、中(含碘、醇)、低效消毒剂(如高锰酸钾)

基本原理是:

促进细菌的蛋白质的变性和凝固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

破坏细菌的细胞膜从而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生理活动。

3、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微生物的种类

2、微生物的数量

3、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4、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作用时间

5、温度

6、酸碱度

7、有机物:

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显著影响消毒剂的效果。

4、生物安全和实验室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

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伤害,或避免危险生物因子污染环境、危害公众的综合措施。

实验室生物安全:

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危害,为了保证试验研究的科学性还要保证实验因子免受污染。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而实验室的防护水平也是分为四个级别,要注意的是第一类病原微生物的危险性最高、而一级实验室的防护水平是最低的。

第四章噬菌体

1、噬菌体的定义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注意:

噬菌体是病毒,所以具有病毒的一般特征。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严格地活细胞寄生,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

2、前噬菌体的定义

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的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前噬菌体是基因,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三、噬菌体的特征:

1、噬菌体的形态:

以蝌蚪形多见由头和尾两部分组成、另有微球形、细杆形。

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

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DNA或RNA)

3、抗原性

具有抗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能够抑制该噬菌体对宿主菌的侵袭,但对进入菌体的噬菌体却束手无策。

4、抵抗力

噬菌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要强加热70度30分钟依然不失活、且耐高温。

四、噬菌体的分类

据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分为两类:

毒性噬菌体(仅有溶菌周期)和温和噬菌体(有溶原周期和溶菌周期)。

五、溶菌周期

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其过程包括:

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六、溶原周期

前噬菌体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的周期。

第五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

1、细菌的遗传物质:

1、染色体:

仅由一条环状dsDNA分子组成

2、质粒:

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其主要特征为:

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编码某些特定性状

可自行丢失与消除,故不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

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3、转座因子:

细菌基因组中能够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转座作用可以发生在染色体或质粒之间,也可发生在质粒和染色体之间。

可分为两类:

插入序列和转座子

4、整合子:

可以捕捉并整合外源基因,使之转变成功能性基因的表达单位。

5、噬菌体基因组:

前噬菌体、溶原周期、溶菌周期均与其相关。

2、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细菌间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是发生遗传性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1、转化:

供体菌裂解释放的DNA直接被受体菌摄取、使受菌获得新的性状。

2、接合:

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由供菌传给受菌的方式。

3、转导:

由噬菌体介导,将供菌的DNA片段转入受菌,使受菌获得供菌的部分性状。

可分为普遍转导(毒性和温和噬菌体均能介导)和局限转导(温和噬菌体介导)

4、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

溶原性转换:

细菌成为溶原性细菌获得由噬菌体基因所编码的部分性状。

原生质体融合:

去细胞壁的两种细菌用聚乙二醇等诱导其融合,融合后的双倍体可以短期存活,在此期间染色体可以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

3、基因突变

是指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所致的基因结构的变化可分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1、基因突变的规律

随机、低频、可诱发、回复性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

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2、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3、抑制核酸合成

4、损伤细胞膜的功能

二、细菌耐药的机制

1、遗传机制:

固有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2、生化机制:

钝化酶的产生(破坏或灭活抗菌药物的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主动外排机制。

3、细菌耐药性的防治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加强药政管理

3、研制新的抗菌药物

4、破坏耐药基因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