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旅游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docx
《完整版旅游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旅游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际上,一个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同时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技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企业发展的成败,旅游从业人员责任心是否强烈、工作态度是否热情,心理素质是否良好,沟通技巧是否完备,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如何都是重要因素。
2.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不科学,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比例构成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只占到专业教师总数的15%左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很多教师所学专业也并非是旅游,大多是一边摸索教学一便学习。
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无疑是先天不足。
此外,实际教学脱离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实际,大多还是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无法改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和手段相对更为落后,学生实操能力差,与社会旅游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3.学生基本操作训练明显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
实践教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非常重要。
但是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资源条件限制,无法让学生在实操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
绝大部分课程都不得不纸上谈兵。
另外,学校惯例是将最后一年定位学生实习的时间。
这就陷入了学生实践中忘记理论,理论中无法实践的怪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良好模式。
实践中学习理论的机会已经过去,这对于学生深入领会并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造成了时间差上的障碍。
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依然会手忙脚乱,没有条理,甚至会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例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单纯追求科目多,而忽视专业自身的特征。
从一定意义上看,更像是多个专业的杂糅,缺乏专业特色。
另外,在课时设置上,很难分清主次,对于课时分配不合理。
有一部分院校还存在以师资力量定科目的现象,有这一科目的老师就开设,没有就用其他科目取代。
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也就在所难免。
这些都严重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目标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应该发展中长期规划,利用3~5年的时间逐步构建起理论知识和基本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
建立行业、企业、人才市场的发展链条,在内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提供保障圈。
以国际化的视角,用信息化的手段推动专业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
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主动适应行业、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重点培养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改革思路是,必须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科学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做出深化改革,从而探索出一条产学结合的教改新模式。
强化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建设,并能够实现对教改质量的全程监控。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改的突破口。
3.专业的教改方案具有可行性
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能够在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第一目标。
职业岗位的需求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也必须实行个性化定制模式,学生培养方案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调整和完善。
首先,专业培养的目标和毕业生的业务水平要明确。
其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要科学制订并严格执行。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这些都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4.专业教改保障措施要有力
旅游管理专业要抽调优秀教师成立教改工作小组,建立由企业、教师等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通过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予以保障,制订经费投入、使用规划,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模式的途径
1.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素质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需要多方式、多渠道、多样化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比如,学校日常管理中,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定向人才培养,这样既能够明确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也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旅行社和酒店的实际情况,开设礼仪方面的课程,并要求学生在实际中严格遵守。
通过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环境、强化情趣诉求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以举办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比赛,只要是能够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可以尝试。
如演讲比赛、辩论赛、义务导游等形式都是很好的选择。
这些对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宣传学生实习期间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责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有力保证。
学校要为教师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氛围。
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培训,并在经济和制度上予以一定的保证。
让教师始终能够站在专业发展的最前沿,能够为专业带入全新的气息,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新鲜的血液。
此外,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讲座、报告等灵活的形式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实践经验传授也是很好的形式,这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经验大有好处。
着重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学校必须重视的。
双师型教师有着丰富的旅游管理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旅游管理专业这一学科发展精髓,能够有效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操技能会有实质性的提高。
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
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等,以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这些都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
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当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汲取国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审视自己的特色,以努力提高我国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水平。
(1)作为学校,应当开发资源,寻求与企业的联合发展,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学校不仅可以不花办学经费就可以保证学生有地方实习,并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
经过这一实训,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2)在校企结合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在自己的校区建设一些模拟的职业岗位实训基地,实现模拟教学。
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和教师可以在非常逼真的场景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身临其境。
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导游人员的服务程序时,可以分别和学生模拟导游与游客,进行正式接团前的准备、接团服务、入住宾馆、集合出发、景点讲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过程。
(3)学校在保证学生正常实训的同时,应当更加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比如说,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文化课和专业课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两大基本板块。
首先,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学校不仅不能放弃还要予以重视。
这些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必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这些课程应当遵循实用性、广泛性、生活性等原则,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必要准备。
比如说,语文课程教学不必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可以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
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心理、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
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例如:
学校可以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豫剧鉴赏、河南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
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在工作中自然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它既是符合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现状,也是高职院校转变教学理念的有益探索。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项改革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通过集思广益、制订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欲速则不达,如果一味求新、求变而不考虑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改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改要把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第一位,因为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教改活动,既关系一个专业的发展,也关系学校的未来发展。
总而言之,立足实际,着重考虑学校的专业发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综合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进程。
旅游论文范文精选
保护地生态旅游论文范文大全
一在保护地生态旅游中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生态旅游实践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令人担忧。
①保护地内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保护地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保护地内往往社区众多,社会经济条件差,社区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矛盾尖锐。
②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许多保护地民族文化存在汉化、异化问题,比如有的地区民族建筑形式虽然至今还有部分保留,但异化已经开始,传统习俗虽然仍有部分保留,但是着装都已汉化。
③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
生态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
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
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
游客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等污染物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置而造成的破坏。
综观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高、环保意识较差、国内旅游市场大多处于大众观光、度假旅游阶段,尚不完全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引导旅游者进入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必然引发一系列问题。
二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在我国还不成熟,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监测监控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因此,在保护地开展生态旅游应关注存在的风险。
运用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探讨如何在保护地生态旅游中做好风险防范,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目前保护地生态旅游中面临的急迫问题。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