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7998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IWord格式.docx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B.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C.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D.“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国学大家叶嘉莹

①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

“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②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

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

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

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

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了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③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

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

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

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

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④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

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

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

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

“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

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

”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

“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

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

”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

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

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

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⑥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单看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

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

”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

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菜场近。

“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菜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

”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

⑦“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

”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

我喜欢学习。

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工夫去学习的。

”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

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节选自上官云《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

我的一生“根”在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叶嘉莹,号迦陵。

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5年10月定居南开大学迦陵学舍。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

著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中国词学的现代观》等。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

B.叶嘉莹屡经磨难,衣服、行李被丢掉了,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有关诗词的授课笔记,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

C.“白色恐怖”时,叶嘉莹从监狱放出来后没有工作,先生仍在监狱,她身边又带着孩子,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古诗词研究事业。

D.材料末尾处叶嘉莹说“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这句话既表现了叶嘉莹的故土情结,也饱含着她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及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

5.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界被称为“大师的老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她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4分)

6.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但材料第⑥段却从“柴米油盐”的角度,展现其“媳妇”的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寒夜星光

徐树建

韩晓龙日日夜夜盼望着能回家过年,可是,他不敢回家,因为妈妈托人捎过话来:

“要想我原谅你,除非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

要知道寒夜的天幕上,向来只有几颗闪着冷光的星星,哪有满天星光,妈妈这是在明确表明态度:

拒绝儿子回家。

而妈妈之所以如此绝情,是因为韩晓龙伤透了她的心。

几年前韩晓龙开的小餐馆,为降低成本用了价格便宜的肉,让一桌食客食物中毒进了医院,其中一名老人还感染了并发症送了命,韩晓龙也因此坐了大牢。

要知道,在家乡那个小山村,犯罪坐牢可是天大的事情,足以令一家人一辈子抬不起头。

韩晓龙不怨妈妈心狠,爸爸早逝,家境艰难,妈妈一直教育儿子光明磊落,不贪便宜,好好做人。

可是,自己让妈妈失望了。

有家不能回,韩晓龙只好在县城内租一小间房子住了下来,靠什么生活呢?

幸亏妈妈曾经教过他扎孔明灯的手艺,于是韩晓龙晚上扎灯,白天在热闹的地方卖灯。

当他扎好第一个灯时,忍不住想起小时候跟妈妈一起扎灯的情景,那时候虽然贫穷,但母子情浓,虽苦也甜,这么一想,热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年根的生意还算不错,韩晓龙忙得不可开交,有位大商户甚至一下子订了100只孔明灯。

韩晓龙快乐极了,没日没夜地赶做,终于按时完工交货。

除夕这天,过年的气氛越发浓厚,空气内处处弥漫着好闻的味道,韩晓龙心里却越发凄凉,想了半天无事可干,出租屋内恰好还有几只孔明灯,索性顶着寒风拎了灯上街,准备卖了后再买瓶酒,一醉方休。

刚站了一会儿,身后就有人大声叫道:

“给我一只灯!

生意开张了,韩晓龙心内一喜,但抬头一看,却掉头就走,甚至还小跑起来,因为那人他认识,是他初中同学大山,还是住对门的邻居。

他没脸见到他们。

大山气冲冲地提高嗓门吼道:

“韩晓龙,你个孬种,你难道一辈子不见人?

韩晓龙只好停住脚步,大山走过来,恨恨地又说:

“我恨不得抽你两下,你小子混啊!

走,跟我回去,明天就过年了,家家户户团圆,你就不想跟你妈团圆?

韩晓龙低头小声说:

“大山,我怎么不想啊,可你也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