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37755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

《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docx

心血管科重点病常见病诊疗措施

心血管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第一章眩晕病(高血压病>

(眩晕病ICDR42.01高血压病ICDI10.11>

一、概述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眩冒。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

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

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

“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

“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

“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

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

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

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

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

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如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诸补阴补阳等剂,俱当酌宜用之。

”张氏从阴阳互根及人体是一有机整体的观点,认识与治疗眩晕,实是难能可贵,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详细论述了劳倦过度、饥饱失宜、呕吐伤上、泄泻伤下、大汗亡阳、晌目惊心、焦思不释、被殴被辱气夺等皆伤阳中之阳,吐血、衄血、便血、纵欲、崩淋等皆伤阴中之阳而致眩晕。

秦景明在《症因脉治,眩晕总论》中认为阳气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

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认为:

“肥人眩运,气虚有痰。

瘦人眩运,血虚有火。

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

”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如半夏白术汤证(痰涎致眩>、补中益气汤证(劳役致眩>、清离滋饮汤证(虚火致眩>、十全大补汤证(气血两虚致眩>等,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

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直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综合征。

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

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按其主要症状,纳入眩晕,头痛等病的范畴中进行辩治。

但眩晕、头痛不是高血压病的特有症状,而且多种西医疾病都可在眩晕、头痛的范畴内进行辩治。

高血压病的治疗应以血压恢复正常为主要治疗目标。

血压增高做为一种客观的病理改变,在中医的辨证当中要用中医理论去阐述其病因病机,既要吸收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研究成果,又要摆脱西医理论的束缚。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

中医认为,该病属“眩晕”范畴,多为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所致,当以滋阴育阳、补肾益精为其治疗原则。

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

“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

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

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二、诊断依据: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

2、严重可有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

3、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三、鉴别诊断

1、眩晕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为特征。

但眩晕无上诸症。

2、眩晕与厥证

厥证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期内苏醒。

严重可以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严重者也有欲扑倒的表现,但眩晕病人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四、辨证分型

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窍

五、疗效标准

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主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心悸、耳鸣、失眠、烦躁、腰膝酸软等。

  ①显效:

上述症状消失。

  ②有效:

上述症状减轻。

  ③无效:

上述症状无变化。

六、治疗方案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眩晕虽病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

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咣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2.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面白而肥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为血虚有火。

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3.辨标本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

其中阴虚多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舌淡嫩,脉细弱。

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著之不同,临床需加辨识。

(二>、治疗原则

虚补实泻,调整阴阳。

缓者多偏于虚,虚者以精气虚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肾阴;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

急者多偏于实,实证以痰火为常见,痰湿中阻者,宜燥湿祛痰;肝火偏盛者,则当清肝泻火;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者,则宜清镇潜降。

本病发生多以阴虚阳亢者居多,治疗当以清火滋阴潜阳。

虚实夹杂者,或由因虚致实,或由邪实致虚,当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安正,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

七、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多由久病劳伤,或房事过度或温热病邪耗伤肝阴及肾阴所致。

肝肾阴虚,阴不制阳,以至肝阳亢盛,血液流动亢进,造成血压升高.临床症见:

头晕,耳鸣,乏力,腰膝酸软,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沉弦细数。

 

主症:

头晕目眩,耳鸣如蝉,久发不已。

兼次症:

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胁部隐痛,腰酸膝软,咽干口燥,少寐多梦。

舌苔:

舌质红,苔少,或无。

脉象:

沉弦细数。

分析:

头晕目眩加肝肾阴虚的一般表现

治法:

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

杞菊地黄丸。

枸杞子、菊花、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熟地黄。

加减:

①阴虚内热者,加知母、黄柏、丹皮等滋阴清热;②心肾不交者,加夜交藤、阿胶、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③肺肾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等滋养肺肾;④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可加钩藤,黄芩之品。

辨证使用中成药:

生脉注射液30-50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或加用舒血宁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或血栓通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每日1次静点。

口服脑心络胶囊。

2.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是形成高血压病的一种重要机制,常由年高肾亏或房事劳倦、七情内伤而致肝之阳动而生风。

肝具升发之性,肝五行属木,关于其升发功能,《运气论奥》中说:

“木之为言,触也,冒也。

阳气触动,冒地而生也”。

因此“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

肝的升发之性,常由阴虚或阳热火邪使其太过,动而生风,形成肝风,风善行而数变,其性动也,肝阳上亢,影响到血压调节功能,造成血压升高,由于风的特性,临床上以血压高而不稳定为特点,症状上常见头晕而眩,头痛,耳鸣,手足麻木、震颤,脉多弦或兼数。

主症:

眩晕欲仆,耳鸣,头痛且胀。

兼次症:

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腰膝酸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遇劳、恼怒加重。

舌苔:

舌质红,苔薄黄。

脉象:

弦细数。

分析:

本证重点在肝阳上亢头痛且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治法: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

天麻钩藤饮。

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川牛膝钩藤<后下)石决明(先煎>

加减:

①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等滋补肝肾之阴。

②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

③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

④眩晕欲仆,呕恶,手足麻木或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之品。

辨证使用中成药:

舒血宁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或血栓通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每日1次静点。

口服天麻蜜环片。

3、痰浊中阻

本法适用于痰湿壅塞所致的眩晕者。

痰湿壅塞多由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所致。

其病机关键是痰湿壅塞郁遏阳气,阳气郁而博急,导致眩晕。

痰湿壅塞的临床症状多见头晕,头重如蒙,浮肿,恶心,乏力,脉滑或脉弦滑。

主症:

视物旋转,头重如裹。

兼次症:

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脘腹痞满,纳少神疲。

舌苔: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

脉象:

弦滑。

分析:

头沉感,呕恶是辨证要点。

治法: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制>白术(炒>天麻

加减:

①呕吐频繁,加代赭石、竹茹和胃降逆止呕;②脘闷纳呆腹胀者,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③肢体沉重,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醒脾化湿;④耳鸣、重听者,加郁金、石菖蒲等通阳开窍。

辨证使用中成药:

舒血宁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或血栓通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每日1次静点。

口服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4、瘀血阻窍

气滞、气虚血行不畅,久病伤络或血气凝涩,阻塞络脉均可形成瘀血阻络。

瘀血阻络造成高血压病的机理有二,一是气血充盛而络脉瘀阻,可壅遏阳气造成血压增高。

二是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血液不能充分的灌溉于机体百骸,如机体包括肝肾失于阴血之濡养,则又形成阴虚阳亢之势,促进血压增高。

临床症见:

头痛如刺或胀痛,舌紫暗,脉弦细或细涩。

临床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在高血压病中瘀血阻络证和痰湿壅塞证常同时存在,形成痰瘀互结。

临床上应灵活掌握。

主症:

眩晕时作,头痛如刺。

兼次症:

面色黧黑,口唇紫暗,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耳鸣耳聋。

舌象:

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

脉象:

弦涩,或细涩。

分析:

头晕并痛,舌可见瘀象。

治法:

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

通窍活血汤

赤芍川芎桃仁大枣

红花老葱3根生姜麝香0.15克

加减:

①神疲乏力,少气自汗等气虚证者,加用黄芪,可用到30—60g,以补气固表,益气行血;②畏寒肢冷,感寒加重者,加附子、桂枝温经活血;③天气变化加重,或当风而发,可重用川芎,加防风、白芷、荆芥等以理气祛风。

④因新近跌仆坠损,瘀血阻络所致者,可加用苏木、血竭等活血化瘀疗伤之品。

辨证使用中成药:

丹红注射液30-50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舒血宁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或血栓通注射液10-15ml兑入0.9%ns注射液100ml中每日1次静点。

口服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

八、眩晕病的非药物治疗

1、足浴疗法

药物:

怀牛膝、磁石、生赭石、归尾、玄参、白芍、天冬、枳壳、生决明、蔓荆子、独活、黄芪、当归、乌药、杜仲、桑叶。

方法:

将上药打成粉末,以1:

10比例对入温水中,每日早晚2次泡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