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76527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生物试题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解析.doc

资料由大小学习网收集

2008生物高考选择题专项解析(一部分)

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注射某种药物前后小鼠症状作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在本实验中,实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是否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而有无胰岛素应该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也就是说,对照组中没有胰岛素,而实验组中应该有胰岛素,且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应该与实验前发生变化,其一般做法是:

给对照组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给实验组注射等量的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小鼠的症状表现,可见对照组小鼠正常,而实验组小鼠出现血糖降低的症状,再给实验组小鼠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可见实验鼠的症状得以恢复。

所以本题应该选A。

本题主要考查自身对照的运用。

给正常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会使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而出现休克等症状,而此症状可通过补充血糖来恢复。

注射胰岛素出现症状只能说明胰岛素与症状的相关性;用注射葡萄糖溶液使症状消失说明了此症状与葡萄糖浓度的相关性。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C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从图像中可以看出该水池中原有的两个物种甲与乙之间符合捕食关系的曲线,其中甲先增先减,是被捕食者(藻类),乙后增后减,是捕食者(浮游动物)。

当在水池中加入物种丙后,改变了原来的种间关系,其中丙专食浮游动物,当三个物种仅剩余一个物种时,乙会因为丙对它的捕食而消失,而丙也因为乙的消失而缺乏食物也消失,甲会因为失去天敌乙而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增加。

丙和乙可竞争空间和氧气等资源。

所以本题应该选C。

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

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

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

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

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

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3.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硝化细菌能以NH,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部分内容,硝化细菌是自养细菌,能利用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为自身生命活动合成ATP,故氨可作能源物质,同时也可把氨转化成氨基酸或核酸、ATP等物质,故也可作氮源,A正确;某些细菌如光合作用细菌就能完成利用光能固定二氧化碳来合成有机物,B也正确;生长因子的概念就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需要补充的一部分小分子有机物,C也正确;含伊红和美蓝的培养基是专门用来鉴定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使用时,将带菌材料接种在灭菌的伊红-美蓝培养基中,如果材料中含有大肠杆菌,就会在培养基上长出具有金属光泽的紫黑色菌落,所以本题应该选D。

4.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分子上有3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该线性DNA分子在3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c、d四种不同长度的DNA片段。

现在多个上述线性DNA分子,若在每个DNA分子上至少有1个酶切位点被该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切后,这些线性DNA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片段种类数是C

A.3B.4C.9D.1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方面的内容,每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后会留下特征性的粘性末端,同时一次切割后,会把DNA分割成两个片段,且不同的内切酶切后的片段不一样,如果将图中的三个切割位点自左至右依次标为甲乙丙,由甲处切,可产生两个片段,即a和右边的b+c+d段,如果只从乙处切,就有a+b和c+d段,如果只从丙处切,就有a+b+c和d段,甲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乙丙同时切,就有a+b和c、d段,甲丙同时切,就可a、b+c、d段三种片段,甲乙丙三者都同时切,就有a、b、c、d三种片断。

所以本题应该选C。

从这三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片段种类有四种(即a、b、c、d四种);从其中二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三种(即a+b、b+c、c+d三种);只有一个切点,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二种(即a+b+c、b+c+d三种)。

故最多能产生片段种类4+3+2=9种。

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D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务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种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工程中的动物细胞杂交和植物细胞融合方面的内容,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体细胞融合时,均可采用离心、电刺激、振动等物理方法或化学促融剂如聚乙二醇等方法;植物细胞的外面因有细胞壁会影响细胞的融合,故应在实验前用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除去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接触性抑制效应,故需要用胰蛋白酶进行处理;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就是利用经抗原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再经筛选而成的;甲乙两个品种的植物体细胞杂交相当于形成了异源四倍体,而常规的杂交形成的是二倍体,只有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所以本题应该选D。

6.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D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的影响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答案】D

【解析】判断元素是否必需元素通常用溶液培养法。

在人工配制的完全培养液中,除去某种矿质元素,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仍正常,说明该元素不是植物所必需的;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出现特定的缺乏症状),且只有补充了该种元素(其他元素无效)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说明该元素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B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答案】B

【解析】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人体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的调节。

8.下列对根瘤菌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根瘤菌在植物根外也能固氮

B.根瘤菌离开植物根系不能存活

C.土壤淹水时,根瘤菌固氮量减少

D.大豆植株生长所需的氮都来自根瘤菌

【答案】C

【解析】根瘤菌是共生固氮菌,可独立生活在含化合态氮的环境中,但不能进行固氮,因为固氮过程所需要的[H]须由寄主细胞提供。

大豆所需要的氮素有的高达80%以上可由根瘤菌来提供。

根瘤菌是好氧性细菌,当土壤淹水时使豆科植物根系缺氧,豆科植物生长不良且不利于根瘤菌的生长繁殖,固氮量会减少。

9.下列关于病毒叙述,正确的是D

A.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

B.流感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外面的囊膜上

C.肠道病毒可在经高温灭菌的培养基上生长增殖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答案】D

【解析】病毒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生物,只能在细胞内进行生长增殖,病毒的核酸位于衣壳内,囊膜具有保护和寄主细胞膜上受体融合而侵入的作用。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即艾滋病的病原体就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0.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A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答案】A

【解析】当体内的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增殖加快,细胞周期缩短)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从而产生较多的抗体,使血清中抗体浓度增加。

11.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溶液培养法:

如果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评价:

本题难度较易。

试题所考察内容虽然不是该节课的重难点,但是确实研究确定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方法,考察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学生需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的内容,以及物质过膜方式的内容。

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不是自由扩散,当小肠中的葡萄糖的含量较多时,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当小肠中的葡萄糖的含量较少时,则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是现在一般都认为是协助扩散,即需要载体但不耗能。

H2CO3/NaHCO3作为缓冲物质,主要对维持内环境的pH相对稳定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恒温动物,内环境的温度并不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人体的内环境的概念的范畴应该与细胞外液的范畴相同,而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评价:

本题的考察难度较难。

关于协助扩散的内容在教材中并没有体现,因此学生只能通过排除法认定葡萄糖的过膜方式不是自由扩散来判断。

13.下列对根瘤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根瘤菌在植物根外也能固氮

B.根瘤菌离开植物根系不能存活

C.土壤淹水时,根瘤菌固氮量减少

D.大豆植株生长所需的氮都来自根瘤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生物固氮中根瘤菌的一些知识。

根瘤菌是共生固氮微生物,因此只有与豆科植物共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