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76102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八生物与环境文档格式.docx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依据

考点2种群的数量增长

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曲线

种群增长

率曲线

速率曲线

K值

有K值,时增长速率最大

无K值,增长率保持不变

曲线形成原因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条件

增长率

增长速率

成因

J型曲线

理想环境

不变

渐增

无生存斗争,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S型曲线

有限环境

渐小

先增后减

随种群密度增大,生存斗争加剧

2.应用分析

①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内所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是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可以因超载、破坏而下降、也可以随环境整体改善而有所增大。

②一定面积的草原所能承载的放牧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会使环境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导致环境容纳量下降,形成突跃下降曲线(如图),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都有指导作用。

③控制有害生物种群数量从根本上讲要减少其生活资源,保护天敌等,从而降低K值。

保护珍稀动物要保护其生存环境。

④有限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

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应遵循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例渔业捕捞,应在大于K/2时捕捞,使捕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

考点3群落的结构

1.种间关系:

重点区别捕食和竟争两种关系,以及竟争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结果。

类型

概 念[来源:

Z。

xx。

k.Com]

数量坐标图

特 点

举 例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

开始时A、B两种生物同时增加,此时的竞争并不激烈,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

牛与羊、

农作物与杂草、

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一般表现为“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

羊与草、青蛙与昆虫、虎与兔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寄生者寄居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寄生生活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而对寄主(被寄生者)来说则有害。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

2.空间结构:

重在比较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成因和不同特点、意义。

(1)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生物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前者具有分层现象而后者生物呈镶嵌分布。

(2)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3)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4)群落结构类型比较

比较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原因

陆生:

光照、温度水生:

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考点4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

演替的起点、速度不同。

初生演替发生在从无植被覆盖或原有植被彻底消毁的地方,演替速度慢。

例发生在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上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发生在原植被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一些繁殖体的地方上发生的演替,相对速度较快。

2.演替的方向:

演替具有一定的方向和规律,是可预见或可测的。

往往朝着生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加、稳定性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

如气候条件允许,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4.群落演替类型比较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实例(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考点5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系统中必备的成分,生产者包括系统中所有的自养生物,是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包括营捕食生活和寄生生活的生物,是系统中最为活跃的成。

分解者是系统中营腐生生活的生物,是物质循环中的关键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是生物间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

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

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

例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竟争关系。

考点6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关系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能量流动

太阳能

食物链食物网

单方向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生物圈(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信息传递

生物或无机环境

多种途径

单向或双向

生物与生物或生物与环境之间

联系

共同把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流入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

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物质所含能量。

消费者粪便中所含能量不能计入排便生物的同化量中。

它其实与上一个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末被利用的那一部分。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积累量=同化量-呼吸量

3.每个营养级能量去向:

呼吸消耗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随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末被利用的能量

4.有关能量流动的计算:

能量的传递效率是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来说的,而不是两个种群之间,更不是个体之间。

计算能量问题时,如遇到“至少需要”“最多利用”等字眼,所选用的传递效率为20%,在食物网中应选最短食物链计算;

如遇到“最大消耗”“最少利用”等字眼,所选传递效率为10%,在食物网中则应选用最长的食物链计算。

5.碳循环的过程: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大气中的碳元素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在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

最后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途径返回大气。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在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它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6.有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的应用

①实现能量的多途径,多级利用,以提高人类对生产者固定能量的利用效率

②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考点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稳定性的概念和类型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原因是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一个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这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一般讲原有结构越复杂的恢复的速度就越慢,即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但不要忘记结构的复杂程度仅仅是影响恢复力稳定性的一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还与破坏程度,当地的气候环境等条件有关.

3.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标志是:

结构上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功能上的平衡:

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

(输出和输入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做法:

①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生物调节能力

②人类利用程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考点8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措施

3.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几点认识

关键是协高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要加强产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考点9生态工程

(1)生态工程的原理及应用:

项目

理论基础

意义

实例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无废弃物农业

物种多样性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单纯林问题,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协调与平衡原理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生物其与环境要相适应,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

整体性原理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改变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

桑基鱼塘

系统整体性原理

系统内各组分间相互依存,协调统一。

以保持高的生产力。

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珊瑚礁、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

◆典型例题

例1.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C.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例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强,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